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doc
《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六国论六国论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革灭殆尽( ) 燕、赵之君( )弊在赂秦( ) 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 ) 草芥( )洎牧以谗诛( ) 胜负之数( )【答案】 di yn l sn ju ji j sh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答案】 (1)“厌” ,同“餍” ,满足 (2)“当” ,同“倘” ,如果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Error!(2)故Error!(3)视Error!(4)殆Error!(5)得Error!(6)始Error!(7)或Error!(8)为Error!(9)与Erro
2、r!(10)以Error!(11)于Error!【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战争,战事/名词,军队(2)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缘故,与“是”连用,因此,所以/名词,从前/副词,故意 (3)动词,看待,对待/动词,看 (4)副词,近于/形容词,危险 (5)形容词,适宜、得当/动词,能够/动词,得到、获得 (6)副词,才/副词,起初,开始 (7)代词,有人/副词,或许 (8)动词,成为/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动词,治理 (9)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同、和/连词,和 (10)介词,因为/介词,用、凭/连词,才,因而/连词,相当于“而” ,连词,把、拿、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11)
3、介词,同、和/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介词,比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_(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_2(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_(4)日削月割 ( )_(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_(6)并力西向 ( )_(7)盖失强援 ( )_(8)李牧连却之 ( )_(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_(10)不能独完 ( )_(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_【答案】 (1)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2)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3)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 (4)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名词作状语,按道理(6)名词作状语,向西 (7
4、)动词作名词,援助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10)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1)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其实亦百倍古义:_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_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_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刺客不行古义: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答案】 (1)它实际上。(2)泛指祖辈与父辈。
5、(3)到了的结局(地步)。(4)智谋和力量。(5)不去采取行动。(6)成例,旧事。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_3(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_(3)洎牧以谗诛。( )译文:_(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_(5)其势弱于秦。( )译文:_(6)赵尝五战于秦。( )译文:_(7)苟以天下之大。( )译文:_(8)暴霜露,斩荆棘。( )译文:_【答案】 (1)判断句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2)判断句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是灭亡的途径。(3)被动句 等到李牧
6、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4)被动句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5)状语后置句 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6)状语后置句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7)定语后置句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8)省略句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 常识速览识作者大器晚成的苏洵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嘉祐年间携二子轼、辙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 20 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 ,俱列入“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有权书 衡论 几策等,著有嘉祐集 。探背景宋王朝从它诞
7、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对外较为软弱的政权。苏洵生活的真、仁、英宗三世,宋王朝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面临威胁。1004 年,辽举兵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取得了澶州大捷。但双方订立的“澶渊之盟”却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 10 万两、绢20 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消沉,苟且求和之风日炽。1044 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给西夏银、绢、茶。一代代宋王朝统治者为积威所劫,赂敌苟安,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于是写下了这篇发人深省的警世之作。4知常识1文学常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透辟。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
8、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是史论。2文化常识古代敬辞称谓(1)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经死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经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3)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4)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5)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9、: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6)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尊称他人的亲属,相当于“你的” ,如令尊、令堂、令阃、令兄、令郎、令爱、令媛、令侄、令亲。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尊公、尊君、尊府、尊堂、尊亲。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贤郎、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7)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8)对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
10、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 “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本文论述了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从而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借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 ,要“礼天下之奇才” ,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文脉梳理5【答案】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良将犹在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话,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了语言力量。B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全
11、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中提出,总领全文,引发后文的议论。C第二段中,作者从“不赂者”方面申述,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议论“不赂者”对“赂者”的危害:不赂者失去“强援” ,不能“独完” 。D课文前两段提出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C C 课文第二段议论的是“赂者”对“不赂者”的危害。二、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诸侯赂秦的错误做法的一项是( )大则得城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明日割十城 奉之弥繁 诸侯之地有限A BC DC C 指秦国靠诸侯贿赂得到的土地,不是直接表现诸侯赂秦的做法。指诸侯祖辈父辈艰难获得了
12、土地。客观表述诸侯国的实情,非做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各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了“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 ,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6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D D D 项,此段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三、阅读课文第四段,完成下面的问题。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燕国御秦策略的一项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至丹以荆卿为计 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
13、而不终也A BC DB B 是齐国的做法,是赵国的做法。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 ,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C C C 项,齐国灭亡在于“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四、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五段开头以“呜呼”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
14、国破灭的可悲结局。B作者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的根源,同时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C第六段的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既批评六国的“为国者” ,又告诫北宋的“为国者” ,第六段中更是将秦国与北宋类比,指出统一的北宋具有战胜契丹、西夏等外患的可能。D D 第六段中,作者是将六国赂秦与北宋向契丹、西夏割地赔款进行类比,提醒北宋统治者应引以为鉴。合作探究7文章第四段中,作者
15、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_【答案】 (示例一)这种说法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7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示例二)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六国论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
16、行讽刺,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史论佳作。六 国 破 灭, 非 兵 不 利,战不善, 弊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 在 赂 秦。 赂 秦 而 力亏, 破灭之道也。 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是灭亡的途径。兵:兵器。弊:弊病、弊端。赂秦:贿赂秦国。这里指 向秦国割地求和。而:就。连词,表顺承。亏:亏损。或 曰: 六国互丧,率 赂 秦耶? 有人说:六国彼此都灭亡,都是因为它们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 者 以 赂 者 丧。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
17、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盖 失 强 援,不能独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Error!完,故 曰:弊 在 赂秦也。 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Error!Error!秦 以攻 取 之外, 小则获 秦国除了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得到许多土地,小的就得 邑,大 则得 城。较秦之 所 得与战胜 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池。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而 得者, 其实 百倍;诸侯之 所亡 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与战 败 而亡者,其 实 亦 百 倍。 则秦之所大欲, 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语文 第三 专题 历史 回声 六国论 教师 用书苏教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