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精选9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精选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精选9篇).doc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精选9篇) 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次漂亮的我为您带来了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篇一 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
2、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
3、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
4、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
5、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
6、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
7、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
8、己的解释 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 篇二 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
9、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
10、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
11、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 篇三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
12、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 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的健康,影响
13、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
14、、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篇四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
15、、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
16、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产物是 ,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 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
17、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
18、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
19、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
20、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1、【投影】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顺序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
22、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实验32】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 Fe(SCN)3 【补充对比实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上册 化学教案 苏教版 精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