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
2、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
3、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
4、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
5、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
6、()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
7、中继续发扬。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篇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
8、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9、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
10、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
11、)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分类三部分组成。教材安排2课时,因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打算用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和体验杠杆,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三课时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本节课是第一节课认识杠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学习第三课时的必备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功的原
12、理和机械效率的必要准备,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杠杆的五要素,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教师引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对杠杆的平衡的条件的理解有个前概念,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的迁移,认为只要动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所以突破这个错误的前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
13、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明确:探究杠杆的的平衡条件,细化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四个难点: 1、理解杠杆的的平衡,我准备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平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平衡呢,提示类比二力平衡。从而得出杠杆的平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平平衡了。 2、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猜想,猜想之前先让学生体验杠杆平衡,不同位置,力的大小不同,杠杆在各种情况下仍能平衡。实在猜想不出,可以让学生翻阅书本,从资料中获得猜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3、实
14、验设计时对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理解。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平衡,这样既是对杠杆平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比较方便。 4、对为什么要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我的处理是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做第一组实验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平衡,然后分析第一组数据,杠杆平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
15、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平衡概念等有比较熟悉;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另外能运用常用的实验测量工具。 2学生现状 九年级学生对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平衡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
16、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五、教法与学法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尝试,参与并指导实验,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通过两题杠杆的作图题,复习杠杆五要素。通过习题复习杠杆五要素,可以避免知识的枯燥呈现。通过作图可以强调力臂的概念,这样可以为之后的实验的顺利测量提供保障。 2.概念的提出 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
17、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平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平衡呢,提示类比二力平衡。 小结:杠杆的平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平平衡了。杠杆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若干次平衡的组合,因此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肯定会对杠杆的有效、合理的使用带来帮助, 3.杠杆平衡的体验 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体验如何使杠杆平衡,感受用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通过活动学生既感受了杠杆的平衡,又可以通过活动提出:杠杆的平衡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呢?通过不同的位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体会杠杆的平衡跟力和力臂都有关系。那到底力和力臂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
18、杠杆平衡呢?从而引出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活动。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做出猜想:因为有体验杠杆的平衡活动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跟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动力和阻力臂的大小有关,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具体满足什么关系呢?是动力等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吗?有了刚才的体验活动一部分学生应该可以否定这个答案。让学生放开猜想,学生肯定会去看书,即使没有也可以让学生看书,最后得出准确的猜想。 (3)设计实验:有了体验杠杆平衡的活动,学生肯定会想到用这些器材,为了让学生体会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意图,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平衡,这样既是对杠杆平衡
19、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比较方便。(提醒学生最后可以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通过摄像头展示设计较好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布置第一组数据的要求: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平衡,主要为下面数据处理解决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 (4)实验探究:这个环节并不难,学生应该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强调每次实验前应调平) (5)数据处理:先讨论第一组数据
20、,杠杆平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6)得出结论: (7)应用巩固: 先规定左边是4个砝码,6格处,右边有几种方案能使杠杆平衡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
21、、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
22、)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篇5
23、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
24、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
25、,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分组实验。 按教
26、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分组实验(表中26栏)。 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
27、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28、 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知识 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 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 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 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 板书:二、杠杆的应用 二、讲述三种杠杆 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
29、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 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学生回答) 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13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13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 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杠秤为什么用质量较小的砝码可以平衡质量较大的物体。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略) 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第 23 页 共 2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