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_姚新中.docx
《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_姚新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_姚新中.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种沉重的负担,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亦是中国人较之西方人的财富所在。西方人只要懂得自己的传统就 可以与现代性相处,就可以来应对现代性的挑战,社会主义传统也算是在这种应对中产生的新事物。中国 人则不仅要懂得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而且还接纳了社会主义的传统,以此深明现代性的弱点,同时这一切 还必须融入自身的传统之中。通过深人理解自身的传统,运用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下的挑战 一 一种不仅是针对中国人的挑战,亦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艰难的同时意味着更加的丰富,现时代的价 值形态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现代社会的 通三统 就是在价值形态的总体框架中,按自己文化传统的脉络 努力去安放好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2、和社会主义批判思想,文化传统监于左右思潮,郁郁乎文哉,吾从 中华。 作者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 哲学与现时代的两重思考 姚新中 哲学与 现时代 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其魅力在于每一代哲学学人都面临着与他们那个时代的关系 问题,即如何既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提出理解当务之急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又能立足于历史的高度,批判 性地反思这些所谓的新问题、新方法 、新视角,超越短期利益诉求,指向人类哲学思想的深处。在这个意 义上,每一种哲学都有它自己的 现时代 ,而每一个时代也都呼唤着适应自己的哲学。从表面上看,哲学 的术语、问题、论辩自西方的苏格拉底、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
3、尼时代以来似乎沿袭多于创造,但实 际上每一代哲学家、每一个时代都在重新 i全释这些术语,从不同角度反思这些问题和论辩,在递进中传承 人类的哲学思想,在传承中加深我们对于世界、人生与社会的哲学理解。今天,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快速全 球化、深度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哲学如何既要适应新条件下的需要又能 引领时代的精神,也就成 了哲学学人必须认真思考的内容之一。 哲学与现时代:历史的回顾 谈及哲学与时代,人们常常会想到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经典表述。前者说,哲学 是被把 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后者更是明确指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 哲学绝不简单地等同于时代主流思
4、潮,而是以批判性思维对时代思想的提升。然而,在一些人看来, 时代 精神 思想精华 这些动人的字眼可能只不过是哲学的自我粉饰,实际上哲学与现实的距离不是越来越 近而是渐行渐远。更有人争辩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各个学科门类研究的分化和细化以及整个社会 日趋实用化、技术化,哲学已经沦为看似玄妙其实毫无用武之地的 屠龙之技 。这样的看法反映在哲学内 部,使得有些哲学家们表现出关于哲学本身价值和地位的焦虑 ( 如利奥塔就曾感叹道 哲学的大厦已成废 墟 )。换句话说,哲学的身份和哲学在现时代的合法性都出现了危机。虽然这样的危机、疑虑在哲学史上 从未真正成为哲学思想的主流,但也常常成为困扰哲学家们的重要
5、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身又构 成了整个哲学史的一部分。在当下这个知识 爆炸、实用上升、思想隐退的时代,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思不仅 恰逢其时,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21世纪是现代性继续扩展和深化时代中的一部分,向前看依然主导着人们思想的潮流,哲学领域也频 繁出现 哲学前沿 的提法。哲学领域虽然不断出现新的主义、理论、学说,但新的学说总是与哲学史密切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年,序言,第 1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220页。 4 | Academic Monthly 第 48 卷 | 10
6、| Oct 201 6 相关。与实用学科不同,哲学的前沿和后方并没有严格的划分,过于强调哲学的所谓前沿性只会切断哲学 自身发展的脉络,把哲学对现时代的反思与以往的哲学积累分割开来。进而言之,哲学对时代的反思既是 纯粹而深刻的,同时也是艰苦而困难的。它的每一次探索都不过是以新的方式不断返回原点而已,而这个 原点就是雅斯贝尔斯称之为人类思想的轴心时代(前 800 前 200年)。在雅氏看来,轴心时代在中国、印 度、欧洲三大区域 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 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 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 ,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以前无意识接受的思
7、 想、习惯和环境,都遭到了审查、探究和清理 。 换句话说,雅氏所说的 轴心文明 的标志就是真正意 义上的哲学的出现,按雅氏自己的描述就是: 哲学家首次出现了。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 人证明自己 有能力,从精神上将自己和整个宇宙进行对比。他在自身内部发现了将他提高到自身和世界之上的本原。 轴心文明 的出现使得人类第一 ?欠系统地思考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这一思考的普遍性在于提升人 的主体性和设立超越的世界,并在这一似乎矛盾的两种价值之间找到了平衡。作为对特殊时代要求的回应, 每一种轴心文明在如何理解主体性、采纳何种精神取向上,既有本质上的相同,又在具体方法上和形式上 各具自己的特点。精神取向的核心
8、是实现超越,而中华文明呈现出与欧洲文明不同的超越方式和途径,后 者是通过有神文化而展现向现实世界之外(之上 ) 的超越 而前者则通过 天人合一 而展现出影响深远的 内在超越。在 外向超越 的哲学思想中, 产生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体系,把世界区分为两个部分,完 满的理念世界和可朽的现实世界;前者是永恒的,而后者只是前者的摹本。 善 ( good)的理念并不在人 性之中,而是在一个完全与人无涉的超越领域,处于永恒不变的静止状态。哲学是鼓励个人超越后者而与 前者合为一体。与这种 外向超越 形态不同,中国思想家通过百家争鸣发展出了 内向超越 哲学形态。 世界只有一个,虽然也有 天人之分 的说法,但总
9、体上中国哲学家都承认 天道 和 人道 并不遥远。 道不远人 ,因为 道 或 天道 即在 人伦日用 之中。 哲学不是要 寻求超越这个世界,而是要在实 际生活、世界运行中体验 生生不息 的大化流行而 得道 由于 天道 在 人道 之中,哲学更为直接 地向人的内在价值用力。无论是孔子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 的疑问,孟子关于 尽心知性而知天事天 的认 知、伦理辩论,荀子关于 治气养心 的实践途径,还是韩非关于 虚心以为道舍 的形上论断,都是指向 一个内向超越的哲学形态,为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寻求内向超越的哲学精神适应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特殊环境,在成功吸收、改造道家、佛教文化后日趋 完满,在很
10、长一个时期占据着中国思想的主流,打造出一个虽然有诸多问题但总体上还算繁荣的东亚儒家 文化圈。然而,这样的大一统格局在 19世纪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分崩离析,以内在超越为主体的哲 学受到以外在超越为驱动的文化的无情打击。随之而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次又一次地被提上了日程。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苏联模式等,都包含着哲学对于时代的回应,表现了中国哲学 在面临千年从未有的大变局时的仓促应对。哲学学人开始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思索和探讨,各种截然不同 或略微相近的主义、思潮、取向在古今中外激 辩中蜂拥而至、纷至沓来,在哲学空间中进行着多方位的攻 防搏斗。哲学中的这一局面并不奇怪。欧洲古
11、希腊的哲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者正是通过类似的争 鸣、辩驳而最终形成他们对于时代的回应并建立起哲学体系。虽然哲学的本质表现为历史的厚重、思想的 深沉,在变化莫测的时代面前总是略显滞后,但我们不必为此感到过度的忧虑,因为剧烈变化的时代也为 哲学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哲学一定可以通过对物质、文化、制度、心理层面变 动的反思、提炼而展现出新时代的思想精华,也可能在反思时代精神中呈现超前性,为中华文 明在新的时 代奠定自己的精神取向。 卡尔 “ 雅斯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明 9年,第 9、 10页。 李泽厚也指出: 在中国, 天道 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现时 两重 思考 姚新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