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
2、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情分析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的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的过程,理
3、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从属关系理解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方法。 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12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
4、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 (2)概括体积公式。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abh (3)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 (V=a?a?a,也可以写成a 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与3相乘。写“3 ”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
5、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四、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基本 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526。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
6、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 及手段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25、26页,并初步理解解
7、教学环节设计 一、以旧引新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师: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长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
8、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 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2、验证、交流后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通过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同学们能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
9、、h分别表示长方体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V=abh. 3、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重点理解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的读法、写法。 做“试一试”。 作业做“练一练”。 做练习六第2题 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2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
10、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组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
11、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
12、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 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
13、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
14、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
15、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16、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
17、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边摆边在表格里记录:长、宽、高和体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
18、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
19、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拓展运用: 完成练习七第58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 正方体 体积 优秀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