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音字形,并能学以致用(造句)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4、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
2、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出的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充分预习,合作、探究, 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美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精彩描写。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激趣引入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
3、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感受云 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板书课题 师: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想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本课。(多媒体展示)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师:示范朗读1-2段学生推荐学生朗读 师指名学生朗读 集体朗读 ) 2、朗读评价(师生评价指导:学习大家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和用词) 3、多媒体展示字词(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引经据典、滚瓜烂熟、别开生面等成语进行造句,全体学生
4、对每个字词读三遍)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究,把握知趣。 1、提问(多媒体展示)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每一个歌会场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呢? (提示:地点+方式或内容) 师 板 书 1、山野对歌 2、山路漫歌 3、山寨传歌 2、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给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段中的精彩语句,并且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训练:补说句子“我最喜欢其中的 场景,因为 。” 提示: 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 A:在写山野对歌时,侧重于写什么?(唱歌的人) B:你能用词语形
5、容一下这里的人吗? (提示:淳朴、热情、灵秀) 2、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路漫歌时,侧重于写什么?(环境) (3)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例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3、山寨传歌民歌传承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 在写山寨传歌时,侧重于写什么?(场面) (1)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寨
6、传歌的场面吗?(盛) (2)“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多、时间长、服饰如同过节) (设计目的: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四、小结: 云南歌会我们学到现在,大家觉得云南的歌会美吗?如果美,没在哪里?(学生能够围绕话题,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小结:学了云南的歌会,我们不仅要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 五、作业布置: 作为一名云南人,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一种商南的民俗文化,你会介绍什么?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人物美 山
7、路漫歌环境美 山寨传歌场面盛 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二、预习检测:(5分钟) 1、本文: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学生书写1分钟,教师订正2分钟)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2分钟)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的唱歌情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划出来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印象
8、最深的句子并填写(10分钟) 这三个场景可以概括为: (1) (2) (3) 2、学生回答(3分钟) 3、教师总结(2分钟)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言(15分钟) 1、学生朗读第四段中自己划出的重点句子(5分钟) 2、按照示例,赏析句子。(5分钟) 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的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了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3、学生展示(5分钟) 五、教师总结(4分钟) 六、作业: 从文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并点评在阅读
9、记录本上。 参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不会有这样的歌声。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总之,这
10、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以景衬人。 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
11、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三、学习新课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
12、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
13、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四、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意义,调整好学生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第 12 页 共 1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