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docx
《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
2、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 要
3、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 (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 ABCD的
4、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1=2. 又 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 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 已知:如图,ABC中, 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
5、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 ). (A)两条对角线相等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
6、垂直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 cm,宽为4 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
7、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
8、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
9、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
10、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公开 名师 教案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