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仅供大家参考。 1.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长期的分 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 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 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隋文
3、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隋朝国家统一。 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 积极: 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
4、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 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5、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 政亡国) 2.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6、。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
7、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
8、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
9、国家也很有能力。 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蔬菜有许多新品种。 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
10、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 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长安城:建筑宏伟;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街道规划整齐;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
11、,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 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 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
12、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科技方面 (二)文学方面(诗歌)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一、政权建立:581隋炀帝杨坚长安。统一:589年 二、大运河的开凿(隋大运河示意图) 目的:方便南北交通,有利全国统治。 内容:北起涿郡,南至余杭,中心洛阳。由北到南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
13、一。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三、隋唐科举制 1、背景:隋以前是以门第高低作为选官标准,有真才实学但门第不高的人被挡在执政者行列之外。 2、内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考记忆儒家经书的能力,进士主要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3、影响: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为士子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使人才不断更新,给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出现新局面。 四、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
14、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关系和睦、中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P8唐太宗。2、P10武则天。 贞观之治:A:原因:隋亡教训。B:内容:赋役;政治三省六部制;法律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考试科举制。 1、出现的原因: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2、治理国家的政策: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乐欲 望。合并州县,革除了民
15、少官多的弊端。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 科举制的创立 一、背景:1、魏晋一来高 官由高门子弟担任,有真才实学却出生贫寒的人却无法做官。2、官员推荐的权利掌握在地方官手中,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 二、过程:隋炀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隋文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三、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社,增加学员。2、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立殿试。增设武举。3、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考试主要内容。 四、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事实 西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
16、有着密切的联系。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而后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关系。唐朝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时胸襟开放。 5.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
17、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