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篇一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 了
2、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 篇二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3、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
4、射角。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
5、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
6、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
7、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
8、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
9、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
10、新课标为指导,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搞好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 二、基本情况 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八(1)(2)学困生较多。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太高,不够灵活,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开始有一些两极分化,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
11、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本期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712章,包括力、力和运动、压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功率。 四、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
12、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用课件进行
13、教学。 、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
14、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
15、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16、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初中物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
17、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
18、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
19、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
20、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1、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C) A.地球对人的引力 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 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
22、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23、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B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
24、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七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
25、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
26、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 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
27、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零刻线在哪里?量程多大?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
28、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
29、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
30、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
31、之外? 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
32、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
33、5105Kg=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mg 3、质量的测量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突出要点: 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第 40 页 共 4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