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6篇.docx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数学上册教案6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初一数学上册教案6篇 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以下是范文社我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一数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异号两数相减。难点:异号两数相减。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具准备: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两个有理数的和一
2、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3.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如何计算? 4.3-10有意义吗?它应当等于多少? 注:问2是要向学生强调,两数的和不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一个数加一个非零的有理数,其和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问3是向学生说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多少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要用减法运算。问2和问3都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 .新课讲解: 1.由问2、问3讲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在正有理数范围内3-10是没有意义的,因为3比10小,问3比10大多少,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但引入负数就不同了。如果你有3元钱向售货员买了10元的物品,如果售货员让你先把物品拿走,那么你将欠售货员7元。
3、这件事实如用算式表达,即3-10=-7。 由实际运算的例子归纳有理微减法法则。 考察:3-10=3+(-10)=-7,3-(-10)=3+10=13, (-10)-(-3)=-10+3=-7,(-10)-7=-10+(-7)=-17。 等式左边的运算结果,用减法意义求出。3比10大-7,3比-10大13,-10比-3大-7,-10比7大-17,或画数轴,让学生观察得出。考察以上计算后。提问:减法是否都可转化为加法计算?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讲解例题: (l)补充例题:问15比5高多少度?15比-5呢?-5比15呢? 解:15-5=10,15比5
4、高10; 15-(-5)-15+5=20,15比-5高20; -5-15=-5+(-15)=-20,-5比15高-20。即-5 比15低20。 (2)教科书例1、例2。 .做一做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82页练习第13题。 .课时小结 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课后作业 1.习题2.6a组第19题,b组选做。 2.5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 2.(题型一)李明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计算|(-3)+_|,其中“_”是被墨水污染而看不到的一个数,他翻看了后边的答案得知该题的计算结果为6,那么“_”表示的数应该是. 3.(考点一)计算:(1)-2- (+10); (2)0-(-3.6); (3)(-30)-(
5、-6)-(+6)-(-15); 2.5有理数的减法测试 16.下表记录了七年级(1)班一个组学生的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正号表示比标准体重重,负号表示比标准体重轻),标准体重是50 kg. 姓名小明小丁小丽小文小天小乐 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kg)-5+3-7+4+60 (1)谁最重?谁最轻? (2)最重的比最轻的重多少千克?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操作: (1)准备三张如下图所示的卡片 (2)思考: 用它们拼成
6、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拼成的四边形的周长、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步骤?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_ 3、6整式的加减同步测试 1、三个小队植树,第一队种x棵,第二队种的树比第一队种的树的2倍还多8棵,第三队种的树比第二队种的树的一半少6棵,三队共种树_棵、 2、甲仓库有煤1500吨,乙仓库有煤800吨,从甲仓库每天运出煤5吨,从乙仓库每天运出煤2吨,求m天后,甲、乙两仓库一共还有多少吨煤,并求出当m=30时,甲、乙两仓库一共存煤的数量? 3、6整式的加减:测试 1、已知三角形的第一边长为2a+b,第二边比第一边长a-b,第三边比第二边短a,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7、? 2、某同学做了一道数学题:“已知两个多项式为a,b,b=3x2y,求ab的值、”他误将“ab”看成了“a+b”,结果求出的答案是xy,那么原来的ab的值应该是( ) a、4x3y b、5x+3y c、2x+y d、2xy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8、,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
9、授新课:、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10、.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
11、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
12、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数学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