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案2023模板.docx
《九年级物理教案2023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教案2023模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九年级物理教案2023模板 学习时集中精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教案2023模板7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 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 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2、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3、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
4、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
5、)。 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从北京到重庆的各种路线,导入新课:位移。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 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矢量、标量)。 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判断路程和位移)。 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 练习题一。 练习题二。 (4)小结作业。 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
6、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7、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4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2、教学内容。 1
8、)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
9、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
10、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 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
11、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
12、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
13、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14、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
15、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
16、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
17、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18、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九年级物理教案篇5 动能势能 【教学内容】 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第4节第1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19、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 (3)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假设、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观察生活是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控制变量、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相关器材、任务单、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 让学生观看一段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提问飞机在做什么运动? 学生:做机械运动。 教师:那飞机具有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物理教案 2023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