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 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5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2、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
3、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
4、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
5、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
6、划,间接表现出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 莲 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清高避世 不慕名利 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课题观潮 教案设计及授课教师荣成市第三十六中学张月华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114页至117页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
7、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
8、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
9、以将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解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
10、,“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
1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
12、、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
13、”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
14、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
15、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
16、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3、这篇文章写
17、于明亡后而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
18、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
19、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四、美点探寻 (一)、
20、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 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 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 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 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 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
21、利富贵) 4、 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 读懂,领悟思想美 1、 在三种花中,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 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
22、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 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 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
23、.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简介: 刘心
24、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刘心武对编辑,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三、学情检查: 1、给
25、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贻误(y)憬悟(jng)渊薮(su)斑斓(ln)颟顸(mnhn) 咀嚼(jju)情愫(s)滞涩(zh)惆怅(chuch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绝对不会出差错。(万无一失) (2)、比喻生活的灿烂多彩,意味深远。(斑斓多味) (3)、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一念之差) (4)、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失之交臂) (5)、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力挽狂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
26、待人生的终点。 (1).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3)三.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4)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2、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
27、。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合作交流: 1、文章开头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并在第2自然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的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2、在文中分析了哪几种“错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正确
28、对待“错过”? 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错过,还有机会再次相遇;一种是永远的错过,时不复返,机不再来。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即对待错过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的懊悔和失望,要能从错过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人生积累经验。 六、明辨是非: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却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
29、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3、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如何对待错过。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2)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错过。 七、合作探究: 文中说“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乎过错”句中的“错过”与“过错”是逆序词,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请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过错”或“掌握”
30、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试说给大家听听。 八、赏析品味: 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品评。 要求:1、想一想你所品评的这一段话反映了怎样的观点。 2、找出你所品评段落中用的较为准确、精炼、生动的字、词、句进行评价、分析。 3、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品评的段落,使大家更好地体会的观点。 (1)、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生活。 “抓住”“溜走”两两对照,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没错过”与“错过”的常见性。以“人生的经纬线”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没错过”与“错过”的屡见不鲜,并把“经纬线”拟人化,说它“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2)、把人生比喻为“奔
31、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3)、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
32、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九、各抒己见: 小东在上初二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二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小东听说初二学习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如果你是小东的好朋友,你
33、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十、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错过,曾使我们深深的懊悔;错过,曾带给我们沮丧。可是人生怎会万无一失,错过也是人生的常态。错过,让我们在懊悔中醒悟;错过,让我们在沮丧中奋起。错过之后我们不再错过,我们珍惜现在,我们创造未来,作家刘心武说过:“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的格外明艳”。 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一、教材依据: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4、。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
35、(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第 40 页 共 4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