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案(优秀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颂教案(优秀3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黄河颂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黄河颂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黄河颂教案 篇一 【教学依据】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黄河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二、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
2、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三、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
3、的好材料。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根据黄河颂的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可从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整体领会文意的角度出发,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本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首先以“黄河知识知多少”,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了解黄河历史,同时可调动起学习情感;然后以“吟诵黄河诗作”完成本课的朗读训练任务,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个板块中,注重
4、从学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精神的实质所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各抒己见,更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虽没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仍可从自己所处年代 出发,明确新时代的青年应持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念;最后以“咏唱黄河歌曲”作结,强化了课文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诗歌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动态中思维,以多媒体课件作为烘托气氛,渲染情感,提供感性认识的载体,以读为主线,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黄河颂的设计就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
5、围为契机,来唤起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其探究思考的信心,使其智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注意节奏,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2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词汇、语句。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象)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勤劳、坚
6、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话说黄河历史。 1课前准备: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网上资源,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史实、地理文化、诗词传说等等。 2课堂活动:话说黄河你对黄河文化知多少。 通过交流,了解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更好的了解诗人对黄河的“歌颂”是源于深深的爱国情怀,并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当联系诗句,加深理解诗歌内容。 三、吟读黄河颂歌。 了解黄河历史能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诗人光未然
7、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正字。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的朗读,读出气势,引起学生心灵共鸣。 2学生练习读。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说一说应怎样读。老师指导如何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节奏层次、气势韵味。 3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要求:老师读朗诵词,学生读歌词。 四、探究黄河精神。 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2你认为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
8、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五、咏唱黄河歌曲。 师生齐唱黄河大合唱,强化诗歌情感。 六、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 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实录】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
9、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勤劳、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黄河的历史,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识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
10、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中国现在的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和西安、洛阳和郑州、安阳和开封、商丘等地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能体现诗中的哪一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这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城,舜之都为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具西蒲州),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的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
11、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
12、壮、博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血脉和精神。 师: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师: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或一节诗,说一说应怎样读。 (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出来?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
13、势。 师:你与老师真是不谋而合。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黄河颂教案 篇二 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14、3、 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突破 鉴于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
15、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播放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学法指导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一些流行歌曲,我们非常喜欢像老鼠爱大米,但有一些老歌,虽年代久远,却富有生命力。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今天,咱们就一起学这样一首老歌黄,打开课本256页。 二、黄河本事知多少 说到黄河,我想咱们先回顾一下有关黄河的地理、发源等知识。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
16、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五千四百六十公里。 出示黄河咆哮奔腾的动画看了图片,你能从诗中找出跟你有同感的词语吗? 三、了解背景通文意 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 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诗海畅游读为先 诗海畅游读为先,
17、而要读好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请看大屏幕,齐读一遍,找出错误的读音。 山巅din 哺p育 澎pn湃 狂澜ln 赞zhn歌 发源yun 屏嶂zhng 浊z流 滋z长 气魄p 劈p成 宛wn转 诵读指导: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这首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
18、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 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A、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B、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C、注意适当的停顿、语速。 (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
19、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 时代背景的把握 3,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 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感知品析作评点 (一)自主质疑:(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
20、哪些疑问?(活动:思考交流)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启示):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2、开头点题后,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 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 4、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 (活动:从上述问题入手,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 在“望”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的基础上,对黄河进行赞颂。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21、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我觉得诗歌最后道出的是的写作目的。 (三)课堂反馈: 1、找出文中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独特特征词语: 。 2、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是 。 3、诗歌最后两句采用 修辞方法,起 作用,表达了 。 4、诗歌最后一段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原因是 “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的含义。 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 这是一个喑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对黄
22、河的赞美之情。诗中类似于此的比喻还有两个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结束语: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全班朗读) 六、拓展创新乐无限 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
23、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欣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颂教案 篇三 导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 2 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3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导学思路 鉴于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
24、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导学过程 一、心理准备 1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检测的标准。 2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 3投影展示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 4师生一起扼要说说对黄河的观感。 5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和地理课对黄河的介绍,并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从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 (一)整体感悟的方法指导 1导师首先范读课文第1小节的朗诵词部分,并以此节为例,作朗诵方法指导。 (1) 将第1小节默读1遍
25、,了解大致内容与句式特点。 (2) 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3) 轻声试读几遍。 (4) 大声朗读,音量以能够听清自己的声音为准。 2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4分角色表演朗诵,全体起立,配乐朗诵黄河颂,导师读朗诵词部分,同学读歌词部分。 4 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三、自主思考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第三题,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也可就自己学习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力求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认识。 四、合作探索 1 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 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
26、的伟大和坚强? 3 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各小组按要求讨论探索,记录要点,踊跃发言后,师生一起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明确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明确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明确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
27、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样。 明确4: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 (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 (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光未然黄河本事一文,完成练习。 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
28、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b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hi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
29、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农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b战: 惊涛hi 浪: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沃壤: 不期而遇: (3)画线句中“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幻想与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4)为什么在文中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5)文中用“惊涛”、“怒涛”、“巨浪”来形容黄河之水,你认为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6)文中哪一节与黄河颂有内容上的联系? 2、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 第 33 页 共 3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