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语文必修4课本内容,高中教师如何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二、
2、教学重点 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看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23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 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
3、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日月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毛骨悚然(song)和煦(xu) 废墟(xu) 不寒而栗(li) 踉
4、跄(liang qiang) 祈祷(dao) 呆滞(zhi) (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 1、提问: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老师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2、老师再启发: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却执著地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
5、题,并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那么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处、你认为这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来分析。 尽量启发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一时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作如下指导: (1)屏幕播放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法西斯残暴屠杀妇女的图像,问: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然会指出,应该怀着悲愤的心情。文中第2段即表达了这种感情。但除了与这种情景相吻合的悲情描写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景描写与悲情协调吗? 明确: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
6、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维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阴霾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 (2)课文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
7、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明确: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 (3)文章恰当穿插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总体情况、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这也是文章表现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 提问:同学们。文中有些句
8、子比较含蓄,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它们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加深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 4、对比阅读 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维辛以后的诗。请你将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歌材料略) 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5、教师总结 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
9、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6、布置作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需要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200300字的颁奖词,你怎么写? 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0、: 1、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让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和奥斯维辛集中营 1、简介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 2023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11、2、关于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三、深入文本
12、,体味感情。(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思考:) 1、参观者参观游览了哪些地方? 参观毒气室和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绞刑室 2、是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开始时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 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
13、,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 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四、细部揣摩,讨论探究: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
14、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分析:这里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 怕。这种手法叫做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的原因。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
15、追逐游戏。 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最后一段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之上再次描写的,这就深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 以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 明确: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
16、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描写雏菊花在怒放这个小细节,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分析: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
17、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5、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对于细节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思考仅仅是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读出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 6、在文章中反复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报道,请在原文中找出来,为什么?是不是矛盾? 第六自然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
18、道。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7、但还是写了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第六自然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此时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作为记者,他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他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否则的话,就对不起逝去的那些人,以此文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反省人性;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
19、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8、这篇新闻与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这就是题目为什么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因,但是它还是一篇新闻,只不过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我们以它的颁奖词来结束今天课文的学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
20、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2)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
21、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鉴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会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2.难点:体会新闻中所灌注的的个人感情。 【教学策略】 1.课前自主查找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2.播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的片段,迅速将学生引入影片所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纳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恨,以加深学生对感情的体会。 3.点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
22、,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 (一学生依据课前查阅资料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同时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23、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问题设置 1.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搜集本篇课文相关资料并在课下交流,下面就分别请小组代表,根据罗森塔尔参观顺序,到讲台前面来向全班出示最让你们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请一名同学做解说员,找出与幻灯片相对应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 3.对于阅读中的疑问,同学们也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三、深入探讨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
24、、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 学生讨论后明确: 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景物描写,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本文是
25、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后明确: 标题吸引人。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3.学生可能会认为本文不是一篇新闻,因为与常
26、见的新闻不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是新闻。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
27、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4.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什么好处?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好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准确的客观性和清晰的可视性,令人回味无穷。 四、疑难探究 1.文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的记叙描写中,大都是毒气室、焚尸炉、装人的盒子等残酷、丑陋、令人窒息的事物,可为
28、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到了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美丽姑娘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 学生讨论后明确: 我们看到照片中的人物是一个二十多岁、可爱而美丽的姑娘。对于其他受害者,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描写,只有这位姑娘被惜墨如金的新闻记者用了整整一个段落来加以描述,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年轻、美丽、生命力和梦想的故事,这些全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将这些美好因子集于一身的姑娘却被纳粹一手毁灭了,它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将是极具震撼效果的。就如同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在众多死难烈士中选取了生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作为主要人物;在小狗包弟中
29、,巴金选取了聪明、可爱、对人忠诚的小狗作为控诉“”、忏悔自责的主要载体和对象照片上的姑娘、刘和珍、小狗等等都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被毁灭、受折磨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怜悯与恐惧的效果,而这正是美学理论中悲剧的最典型涵义。也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提醒人们:这样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重演了!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
30、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人和战俘的残忍和灭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斯维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
31、正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和感受: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师教学总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看了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1.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2.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 3.高中语文第一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5.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6.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文 7.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试题及答案 第 33 页 共 3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