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片段一: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平均数,学会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这不,四年级几个班的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投篮比赛,想去看吗?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在投篮比赛的画面。 师:四(1)班只来了1位同学,投中了5个。 师:如果你是裁判员的话,想用哪个数字来代表他们的水平? 生:5 师:四(2)班来了2个人,小青投了3个,小红投5个。 师:该写几来代表他们的水平呢? 生:8个。 师:如果用8个来代表他们的水平,你认为四(1)班的同学有意见吗? 生:肯定有意见,不公平。因为四(1)班1个同学,而四(2)班来了2
2、个同学。应该是4。 师:你这个4哪来的? 生:(3+5)2=4,每人投4个。 师:同学们体会一下,把这两个同学的投球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两个同学,你们觉得这样一来,每个人看起来能不能一样多? 生:能,都是4个。(师板书:合并、平分) 师:4个能代表两个同学的整体水平吗? 生:能。 师:真好!除了这位同学想到的先合再平分以外,看看图,谁还有别的好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 生:把小青的5个移1个给小红,就能看出来都是同样多。 师:数学上从多的里边挪一些补给少的,我们给它个名称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四(3)班来了3个同学(小明投了7个,小兰投5个,小刚投6个),课件出示画面。 师:你觉得
3、该用哪个数来代表他们的整体水平?(让生结合图,在小组中交流) 生:用6比较合适,可以把小明的给小兰1个,这样每人都是6个。 师:他是移多补少的。(操作课件移多补少的过程) 生:还可以列式计算:7+5+6=18(个),183=6(个)。 师:在这个问题中,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分,都能使每个人看起来同样多。(板书:同样多)数学上把这同样多的数,说成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赏析】以学生感兴趣的投篮比赛为题材,充分利用条形统计图,并创设了“用几来代表各班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困惑中产生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需求,丛中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并渗透
4、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求和再平分)和基本方法(移多补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12 片段二:在比较中感受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师:6是7、5、6的平均数,这里的两个6,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不一样? 生:小兰是小明给他一个,小刚是自己有6个。 师:通过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的6,是反映三个人的整体水平。 师:四(4)班来了4个人,成绩都出来了,(2,6,8,4)如果不计算,能不能通过4个条形图,估计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生1:5个;生2:3个;生3:2个;生4:8个。 师:(师指着条
5、形图)就以8个为例,可能是8个吗? 生:不可能,因为8个是最多的,平均数不会是8个。 师:你觉得平均数会不会是2?为什么? 生:也不可能,因为2个是最少的。 师:那么,平均数应该在 生:平均数应该在最高和最矮的之间。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吗?列式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后汇报) 生:2+6+8+4=20个,204=5(个) 师:老师把这个5,用一根线表示出来了,刚才有同学说,这个平均数比最高的要少,比最矮的要多,现在看来是这样吗?(引导生观察条形图) 生:是。 【赏析】首先,张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两个6表示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只是通过计算求
6、出一组数量的平均数,用以说明这组数量的一般情况,而不是真正的把这些数量平均分。最终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有力地揭示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其次,张老师不让学生计算,而要学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来估计四(4)班同学的平均成绩,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平均数的估计能力,当学生猜出许多不同的答案以后,张老师却一点都不着急,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条形图,通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居然是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这样安排,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突出了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属性。 片段三: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求平均数的价值,锻炼实践能力。
7、师:关于平均数的学问还很多呢,最后,老师要带大家到生活中看看,如果你真的了解平均数的话,相信大家一定有深刻的认识。 师:(出示健康报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 师:可是有个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则信息,他怎么会难过呢?猜猜,老伯伯会想些什么? 生:他可能会想,平均寿命71岁,我都70岁了,怎么办呀!想想心里很难过。 师:你觉得他懂平均数吗? 生:不懂。 师:有没有同学想对老伯伯说些什么? 生1:平均寿命是71岁,但你也许能活到80多岁或90多岁。 生2:平均寿命是71岁,未必每个人的寿命只活到71岁,有的人会活到比71岁更长。 师:我现场采访一下在坐同学,你家有爷爷、奶奶活到71岁以上吗? 生1:我外公今年78岁。 生2:我爷爷今年78岁。 生3:我外公今年82岁。 生4:我奶奶今年83岁。 师:你说,这时我这个老伯伯心里还难过吗? 生:不难过。 【赏析】学以至用,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身边的事物,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张老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既符合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自己能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 10 页 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