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ppt
《溶解氧--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解氧--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ppt(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 溶解氧的分布 变化规律 n溶解氧分布是指:同一时刻,同一水体内不同水层、水区的溶氧差别状况。n溶氧变化是指:同一水体内,同一水层、水区在不同时刻溶氧含量差别情况。n水体中增氧、耗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水体内溶氧分布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般说:贫营养水体,溶氧多近饱和,变化不大;相反,富营养或受污染水体,溶氧浓度很不稳定,大起大落,变化很大,下面着重讨论其动态规律。一、溶解氧的日变化及日较差一、溶解氧的日变化及日较差n溶氧日变化的一般规律是,1.表层水中溶氧含量昼夜变化极大,最小值通常出现在早晨日出之前,最大值则出现在下午日落之前。早上日出后的整个白天,溶氧量从最小值逐渐增
2、高,至日落前达最大值,而在日落后的整个黑夜,溶氧则从最大值不断降低,到早晨日出前又达到最小值。如此循环不止,变化不息。n表层水中溶氧含量的这种变化规律,是水中PR矛盾运动的必然反映,其原因在于,日出之后,表层水中浮游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PR,放出大量氧气,终于使表层水中增氧作用超过耗氧作用;因而水中溶氧实际含量逐渐增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在日落之前,便积累到最大值。日落之后表层水中的浮游植物,不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反而要进行呼吸,消耗氧气,RP,耗氧作用大大超过增氧作用,溶氧实际含量迅速减小,n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终于使表层水中增氧作用超过耗氧作用;因而水中溶氧实际含
3、量逐渐增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在日落之前,便积累到最大值。日落之后表层水中的浮游植物,不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反而要进行呼吸,消耗氧气,RP,耗氧作用大大超过增氧作用,溶氧实际含量迅速减小,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达到最小值.n溶氧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的具体时间,不仅与光照有关,也受温度影响。寒冷季节,早,晚气温很低,光合作用较弱,与温暖炎热季节相比,溶氧最大值出现时间常会提早24小时,溶氧最小值的出现时间,则往往推迟12小时O2n溶氧日较差的大小,主要与水体本身的生产性能有关,其一般规律是,其他条件相同或近似时,水体越肥,水中浮游植物密度越大,则溶氧日较差越大在生物与肥料条件
4、相同或相似时,水温高,光照强度大,光合作用进行强烈时,溶氧日较差也大。因此,一年之中,以夏季的溶氧日较差最大,冬季最小,春、秋两季居中,相差亦不大。综合上述两点可知:水质肥沃、生物密度大、光合作用强烈的鱼池,一到酷暑季节,表层水中溶氧日较差可变得极大,最高溶氧量可达饱和度200以上,最小溶氧量可在饱和度20以下,严重时会引起鱼、贝类大量死亡。因此,凡是溶氧量日较差极大的水体,一到容易出现溶氧最小值的季节及时间,都要特别留意溶氧动态,加强水质管理,防止鱼、贝类大批死亡。2溶氧日变化最大直与最小值之差称为“昼夜变化幅度”简称“日较差,如图课本57页最小值才12毫升升,最大值为132毫升升,日较差高
5、达13.2-12=12毫升升。n3底层水中溶氧日变化倾向,大体与表层水相似。不过,底层水中阳光不足,即使白天,光合作用也不能正常进行,主要依靠水团运动、分子扩散,从表水层向底水层增补溶氧,数量比表层水少得多,而耗氧作用则日夜照样进行,强度变化不大,因此,底层水中溶氧,日变化不及表层水大,日较差也小,饱和度保持在较低水平。水中溶氧量除日变化之外,还有年变化,其基本原则与上述相同。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n溶氧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是,1白天中午及下午,养殖水体中溶氧垂直分布特点是:表层水中溶氧甚多,饱和度可高达200以上,底层水中溶氧甚少,饱和度约为4080,甚至更低。在中层水中,溶
6、解氧随深度增大急剧减少,形成一个“跃变层”。总的倾向是,随水深增大,溶氧含量急剧减少。溶氧垂直分布的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是:n太阳出来后,真光层内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O2,使表水层内增氧作用耗氧作用,增氧作用超过耗O2作用,溶氧含量不断增高,积累到日落前达极大值。实际调查时常发现,溶氧最大值不出现在最表水层,而出现在次表水层。其原因,除逸散进入空气外,主要与光强有关。最表水层若光强过高,就会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O2减少,此时次表水层则光强合适,产O2也多,故极大值出现在该水层。n与此同时,表层水吸收太阳光能,水温上升。而水的比热大,导热性小,因此表,底水层之间出现跃温层。若无风力
7、搅拌等因素打破这种分层状态,则表水层内多量O2不能通过水的对流混合,直接带给底层水,只能靠扩散作用,缓慢向下补给,这样,底水层内PR,溶氧实际含量比表水层就低多了。在跃温层内,尽管深度相差不大,但温度随深度增加下降较急较快。相应的,水的密度与浮力也增大较急较快。这样一来,由表水层沉落下来的浮游生物残骸,有机碎屑等,一进入跃温层内,因浮力增大,下沉速度大为减小。一些细小碎屑,几乎全被跃层挡住,使该处积累多量有机物。跟着细菌也大量繁殖起来,迅速分解有机物,耗用大量O2,终于形成溶氧跃层。n溶氧跃层的深度与跃温层大体一致,主要决定于表水层升温快慢与风力搅拌强弱等因素。升温快,时间短,风力搅拌弱时,跃
8、变层离水面较浅,变化较急剧,反之,升温较慢,作用时间较长,又有较强的风力搅拌时,则跃变层离水面较深,变化较缓和。n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升温降温交错进行,还可能出现几个跃变层的复杂情况。溶氧垂直分布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称为“水层差”,其大小取决于水体生产性能与分层流转情况。在夏季停滞期内,水体初级生产力越高,水层差就越大,底水层往往缺氧。水的垂直对流则使水层差减小以至消除。n2晚上、特别是下半夜,溶氧浓度不断下降,垂直分布趋于均一。其原因是:日落后,只有呼吸耗O2作用,加上入夜后气温下降,表层水温随之下降,密度增大,表、底水层密度差消失,甚至上重下轻,发生垂直对流或在风力吹拂下,循环流转,终于混合
9、均匀,使溶氧垂直分布均一化。恰好,水陆散热、降温快慢不同,水面与地面上的空气存在温差及密度差,因而,晚上常有风从陆地吹向水面,大水面尤其明显。有些水体,或由于深度过大,或因为地形复杂,即使晚上,有风吹刮,也不能完全破坏分层状态,底水层常为缺O2还原状态。三、溶解氧的水平分布三、溶解氧的水平分布n池塘中溶氧水平分布,主要取决于风向风力,无风时厂垂直分布本不均一,水平分布则大体均匀,后来在风力作用下,溶氧含量高的表层水移到下风沿岸,溶氧含量低的底层水,则在上风沿岸处上浮,使溶氧水平分布出现不均一状态。如果底层水中溶氧极少,那么,在上风沿岸水中蓄养的鱼贝类,就有缺氧死亡的危险,应予注意。n此外,在河
10、流有支流流入处,湖泊池塘水的出口、进口处,浅海有淡水流入处,有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污染处,甚至于鱼贝类的群集处,溶氧及其他水质特点,也与周围水质有相当差别,呈水平分布不均状态。例如,有人测定发现:当海水流通不好时,珠笼内部水的溶氧量比笼外水中溶氧量少得多,特别是在放养过密,笼网孔眼大都堵塞时,尽管笼外的溶氧很多,笼内珠贝仍会因缺氧窒息,大批死亡。网箱养鱼也有类似问题。这种水平分布均一的溶氧状态,往往为人们忽略,必须特别留意。四、溶氧极值出现的一般规律四、溶氧极值出现的一般规律综合以上各点可知,养殖水体中溶氧最大值、最小值出现的规律如下:1溶氧最大值通常出现在夏季白天日落之前的表层2溶氧最小值通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溶解氧 分布 变化 规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