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docx
《2022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辽宁省试验中学分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语文 高一年级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2、。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化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限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学问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
3、了较理性的相识,月亮的神圣色调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行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丽,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改变无常
4、,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予着这种浩叹。好像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喧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支配家宴,“团聚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牵强迎欢, - 1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为天地大神,在宗教祭祀中地位重要,上古时期统治者独占祭月权之后,直至隋唐以前,一般民众无权祭月,中国民间也没
5、有祭月的风俗。 B尽管唐宋文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苏轼中秋月都是借月抒怀的感伤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在宋代,中秋已是团聚佳节,到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增加了民间社会的乡族观念和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于是中秋节更成为共享天伦与联系亲族的良机。 D中秋节俗形态丰富,从文人雅士赏玩明月,到民间阖家团聚共赏明月,再到以月饼相赠加强亲族联系,这些习俗的演化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打算出门。 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
6、敲响了。 门开了。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他仰头看看副教授,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 “这是谢主任家吗?” “对,对。” 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最终找到了。看来,儿子这回升高校,有门了。 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 “请屋里坐。” “您就是” “我老谢。” “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我真是有幸,有幸啊!” “你” “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 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好像在找寻什么。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觉自己正有事要出门
7、。心里焦急,嘴上却又道: “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 - 3副教授又着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忧误了车。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忙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这位不知给他带来苦恼还是快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始终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 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自己的儿子最终被这所名牌高校的名牌系录用了。这自然是担当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作用。他很感谢,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用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 “谢主任,这一次
8、,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是老人家的户口。” 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 “感谢了!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 “” 副教授迈着沉重乏累的步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 (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 B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焦急等心理。 C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疼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
9、。 D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 5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好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阎肃:一位受欢迎的艺术家 余秋雨 世上有些挚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兴奋,说个没完没了。我与阎肃先生,就是这样的挚友。我在中心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曾与阎肃先生一起担当评委许多届,从旁视察,反复思索,发觉他被当代电视观众宠爱是有缘由的
10、。 - 5阎肃先生的虚心好学,使他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对他人保持着一种新颖感。这样的人是可爱的,他几乎喜爱一切给他带来任何审美愉悦和思维愉悦的人,因此他自己也让人喜爱了,没有人不喜爱他。 说到这里,我想对阎肃先生做一个印象性的归纳。首先,他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其次,他是一个酷爱生活、酷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第三,他是一个直到晚年还深受广阔观众宠爱的奇迹般老人。有此三点,此生足矣。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观众和挚友眼中,阎肃是一个单纯的、轻松的一般人,身上完全没有让人感到厌烦的架子,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是人们喜爱他的一个重要缘由。 B.阎肃为人真诚,喜怒
11、哀乐全表现在脸上,假如遇到特别快乐的事,他会毫无矜持地开怀大笑,而他这种真诚的性格,也真实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C.阎肃有超强的艺术领悟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他评审的各类作品都能让业内人士服气,因为他坚持了公允的艺术标尺。 D.“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是比方的说法,是指阎肃对各种新岀现的艺术现象都会感到一种新颖,这其实也是阎肃“天真烂漫”特性的体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世上有些挚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兴奋,说个没完没了”,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 B.阎肃先生出于本心而非谋略来自我卸除“身份”,说
12、明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是用他的所作所为在践行着他的人生信条。 C.阎肃时刻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他以“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句歌词表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 D.阎肃对许多课题的背景并不生疏,然而却在休息时不断地向“我”询问,让“我”突然感到愣,这说明他有着孩子般的淘气与天真烂漫。 E.作为一篇评传,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阎肃深受当代电视观众宠爱的缘由,正面叙述的同兼有作者对阎肃先生评论性的争论。 9.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给肃穆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3、 - 7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孝慈颇具外交才能,曾两次奉命出访齐国,皇帝非常满足并因此提拔了他。 B.苏孝慈军事才能出众,先从武帝征伐齐国,后接受诏命,平定桂林山越叛乱。 C.苏孝慈管理实力突出,新帝登基之初,由他总管从全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 D.苏孝慈为官心系百姓,任尚书时主动疏通渭水、反对官民争利、对民施行惠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官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5分) (2) 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苏秀道中(宋)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辽宁省 实验 中学 分校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期末 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3549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