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生产率的分析和预测.doc
《对我国生产率的分析和预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生产率的分析和预测.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我国生产率的分析和预测施发启一、传统生产函数模型索洛在1957年把道格拉斯、丁伯根的贡献和肯德里克(1956年)编制的国民生产帐户融成一体,提出了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并表示为: (1-1)式中Y是产出,K是资本投入,L是劳动投入,T是时间,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它反映了技术变化的效益理念。总量生产函数反映了产出和投入的依存关系。经数学推导,可得到索洛方程为: (1-2)式中是产出增长率,是资本投入增长率,是 劳动投入增长率,是生产率增长率;和 分别为初始投入中资本和劳动的份额,因此。在80年代以前,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从生产者平衡理论的观点,意味着技术进步贡献量。(1
2、-2)式反映了生产增长是由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和生产率增长组成,如果把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叫做生产力,那么技术进步也是生产力。由(1-2)我们可以得出生产率增长率的度量方法是 (1-3)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索洛增长方程来度量生产率增长率。虽然在索洛以后,有很多学者,如丹尼森、乔根森等,都做出很大努力,试图改进索洛方法,但由于国民核算体系不能满足数据的要求,他们提出的模型大都为理论探索,远没有像索洛方程那样实用。国外有很多研究报告经常用表示产出增长率,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表示产出增长率,则(1-3)可写成: (1-4)或 (1-5)式中是资本生产率增长率,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因此,生
3、产率增长率就等于资本生产率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1973年,克里斯滕森、乔根森和劳伦斯提出“共轭对偶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计量方法,用于生产率的度量。他们所使用的基础模型仍是索洛总量生产函数,并假定它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定义和分别为资本投入报酬和劳动投入报酬占增加值的份额,和分别是资本投入价格和劳动投入价格,和分别是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生产者平衡的必要条件是每一投入的份额等于相应投入对产出的弹性,即和同时,生产率增长率是:。乔根森等提出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是:式中、为待定参数,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有下式成立:在历史数据支持下,用计量经济方法无偏
4、估计出以上各参数,并以此计算某一时期平均生产率增长率,即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中,引进了二次项,能使生产率增长率的估计提高精度,但不适用于相邻两年或短周期的生产率度量,因此,目前大多数OECD国家(包括美国自己)在实证分析中仍使用索洛增长方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在理论上或方法上有所创新,但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三、我国1953-2004年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其变化分析在应用索洛模型测算我国生产率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测算方法以及参数和的选择方法。(1)资本投入资本投入实质上就是资本存量,它等于上年资本存量加上本年固定资本形成减折旧,即 (1-6)其中为t年的资本存量,为t年的资
5、本形成总额,为t年的固定资本折旧。由于缺乏不变价的资本存量历史资料,因此,首先要估计出2004年前的不变价资本存量数据。为便于测算,将起始年份定为1952年,假定该年末的资本存量等于当年现价GDP(即679亿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尚未按收入法计算GDP,但省区市都开展了GDP的收入法核算,因此,固定资本折旧数据主要采用各省区市折旧的总和并对其进行适当修正。之所以需要修正是因为各地区汇总的GDP不等于全国GDP,修正的公式为: (1-7)其中和分别为全国折旧和国内生产总值,和分别为各地区汇总的折旧和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各地区的折旧数据1978年后才有,因此,还必须估计1978年前的折旧
6、数据。估计的方法是确定一个固定比例,这个比例就是1978年折旧占当年GDP比重,以此推算1952-1977年各年折旧额。有了净资本形成数据后,还要找到适当价格指数对其缩减从而获得不变价的资本存量数据。显然,最合适的价格指数莫过于资本形成总额的缩减指数,它等于现价资本形成总额除以不变价资本形成总额。不变价资本形成总额可从已知的资本形成总额定基指数中构造出来。例如,以1952年为不变价基年,则按1952年价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定基指数序列(1952年=100)*153.7/100。至此,可以估计出1952-2004年的资本存量序列。表1-2 1952-2004年资本存量的估计(单位:亿元)年份现价
7、GDP52年价GDP现价资本形成总额现价固定资本折旧52年价资本存量1952679.0 679.0153.761.7679.01953824.2 784.9198.373.8790.61954859.4 818.2226.979.7926.71955910.8 873.9221.586.21056.919561029.0 1005.6257.697.71217.319571069.3 1056.5280.0105.51398.419581308.2 1280.6432.0128.41717.019591440.4 1394.0621.7148.32197.119601457.5 1389.25
8、75.0156.22626.619611220.9 1009.7274.6114.42775.919621151.2 953.3178.1111.22828.319631236.4 1050.4265.3118.32949.119641455.5 1241.9350.3132.33129.919651717.2 1453.7462.1152.43404.319661873.1 1609.9569.8169.93773.719671780.3 1518.2425.7158.64013.919681730.2 1455.8432.2152.04277.519691945.8 1701.6485.9
9、174.04577.319702261.3 2032.2744.0203.05119.119712435.3 2175.5819.0219.35717.019722530.2 2257.0791.1228.26269.319732733.4 2434.2903.5244.86918.619742803.7 2490.6936.1247.67591.819753013.1 2707.21062.3271.18365.319762961.5 2663.0990.1269.79068.619773221.1 2866.11098.1299.59845.619783645.2 3200.81377.9
10、349.310880.519794062.6 3443.21474.2385.711950.119804545.6 3712.81590.0440.313056.319814891.6 3907.61581.0480.914091.419825323.4 4261.41760.2525.615246.319835962.7 4724.52005.0595.516536.319847208.1 5440.82468.6711.118082.319859016.0 6173.53386.0884.720119.1198610275.2 6720.13846.01061.622248.3198712
11、058.6 7498.24322.01275.724461.0198815042.8 8344.25495.01579.626989.0198916992.3 8683.16095.01895.929471.6199018667.8 9016.46444.02158.831900.3199121781.5 9844.17517.02655.534442.7199226923.5 11246.39636.03413.337299.2199335333.9 12816.814998.04004.841380.2199448197.9 14493.319260.65538.745944.219956
12、0793.7 16076.723877.07191.551140.9199671176.6 17685.726867.28713.656617.3199778973.0 19330.028457.610172.761746.3199884402.3 20844.129545.911365.966974.4199989677.1 22432.430701.612364.872553.6200099214.6 24323.832499.813780.178229.92001109655.2 26342.737460.815293.984838.92002120332.7 28735.242304.
13、916477.592649.62003135822.8 31616.051554.718665.7102575.62004159878.3 34804.562875.325514.9113342.2(2)劳动投入在西方工业国家就业有多种形式,如有全日的、半日的、几小时的,部分人每天有两份工作的,等等,因此它们都以劳动小时作为劳动投入量。迄今为止,由于我国没有各类型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准确统计数据,因此劳动投入可用年底全社会就业人数来近似代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1990年由于调查口径发生变化,当年全社会就业人数有两套数据,按旧口径为56740万人,按新口径则为64749万人,为了使数据口径前后一致
14、,需要对1990年以前的全社会就业数据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是用一个调整系数(=64749/56740)乘以各年原就业人数(详见表1-3)。表1-3 1952-2004年劳动投入的估计年份就业人数(万人)调整后的就业人数(万人)调整后的就业人数增长率(%)19522072923655195321364243803.06195421832249142.19195522328254802.27195623018262673.09195723771271263.271958266003035511.9019592617329867-1.6119602588029533-1.1219612559029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生产率 分析 预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