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施工方案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施工方案3.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测量施工方案测量施工方案鉴于本工程的特殊性,施工中在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设专职测量工程师配合项目作好工程测量工作,作为工程施工重点之一。(一一)人员组织及设备配置人员组织及设备配置1、人员组织安排 3 名测绘人员负责现场测量工作,测绘人员由专业测量工程师担任。2、设备配置仪 器 名 称全站仪DS3 和 DS1 水准仪各一台J2 激光经纬仪无线对讲机50m 钢尺台式计算机数量用途精 度:每 公 里 往 返 测0.3mm测角精度:25 公里经过检定设备性能1 台轴线、距离的测设5 台高程控制及精密水准测量2 台投测轴线8 对现场通讯联络5 把轴线量测10 台 内业计算及资料(二二)施工测量的工艺流程
2、施工测量的工艺流程建筑物的定位放线确认或复查定位依据根据设计定位条件测设“建筑物矩形控制图”投测四大角及主轴线测定0.00以下各负(-)整米数水平线以首层轴线位置为准,在四大角轴延长线上向上逐层投测检测轴线控制桩测定0.00 水准点或水平线测定四大角轴线延长线桩测定轴线控制桩(三三)测量施工方案及控制措施测量施工方案及控制措施1、平面控制网的测设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测定0.00 以上各起始标高线测定大角桩及轴线桩测定基础细部线位测定0.00 以下同一标高的水平线在各施工层,以投测的大角轴线,测定其他轴线(1)做好与市政府规划、勘测部门及业主办理的建设用地红线复测与交接工作。(2)场区平面控制网布
3、设原则: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选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3)利用经纬仪和钢尺,依据施工总平面图上建筑物与道路的位置关系进行复测,符合要求后,再测设建筑物主轴线(至少纵横各两条),作为建筑物首级控制网。(4)场区首级控制网布设完成后,依据基础平面图采用直角坐标系定位放样的方法放出建筑物其它主轴线,布设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5)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置于场区首级平面控制网上。轴线控制网的精度等级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要求控制网的技术指标必须符合下表的规定。等级一级测角中误差()5边长相对中误差
4、1/30000(6)建筑物与道路具体定位测量本工程建筑物定位测量拟采用相对位置法进行。先根据建筑物南面的道路和“基础平面布置图”进行测量定位。(7)建筑物内部轴线的测设利用已经测设出的轴线和“基础平面图”中建筑物各轴线位置关系将各轴线准确定位在施工场地上。然后利用“基础平面图”和“一层平面图”上轴线的位置将轴线准确测设在施工场地上。2、高程控制网的测设(1)依据施工图标高定位方法,场地上由勘测部门或甲方提供水准点且水准点不少于三个。采用 DS1 水准仪对标高基准点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联测施工场地内平面标高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2)依
5、据基准点,埋设半永久性高程点,埋设 2 个月后,再进行联测,测出场区半永久性点的高程,该点也可作为以后沉降观测的基准点。3、场区内至少应有三个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小于100m,距离建筑物大于 25 米,距离挖土边线不小于 15 米。4、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高程控制网的等级拟布设三等附合水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如下表:等级高差全路线中误差长度(mm/km)(km)650仪器型号DS3水准尺铟瓦双面与已知点联测次数往返各一次附合或环线次数往返各一次平地闭合差(mm)12L三等注:L 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2、水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等级三等仪器型号DS3视线长度75m前后
6、视较差前后视累积最低地面高度基辅或红黑读数基辅或红黑所(m)差(m)(m)差测较差360.32.0mm3.0mm3、0.000 米以下轴线控制施工测量(1)轴线控制桩的校测: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采用测量精度 2级的全站仪和经伟仪,根据场区首级平面控制网校测,对轴线控制桩每周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2)轴线投测方法:0.000 米以下的基础施工采用经纬仪方向线交会法来传递轴线,引测投点误差不应超过3mm,轴线间误差不应超过2mm。(3)首先依据场区轴线控制桩和基础平面图,用全站仪分别投测出基槽边线和控制轴线,并打控制桩指导施工。(4)待基础垫层完成后,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
7、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轴线不得少于2 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基础垫层完成后,复核控制桩,将轴线投放到地梁混凝土垫层上。(5)经校核无误后,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4、0.000 米以下标高控制施工测量(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2)0.000 米以下标高的施测: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三个,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
8、。基准点设置边坡外稳定位置,可使用水泥砂浆抹成一个竖平面,用红色三角作标志,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5、0.000 米以上轴线控制施工测量(1)平面控制测量在建筑物首层内侧设轴线控制网(内控法),0.000 米以上的轴线传递采用经纬仪加吊线锤的方法。(2)首层放线验收后,将控制轴线引测至建筑物内。根据施工前布设的控制网基准点,在各建筑物内做内控点(每一流水段至少23个内控基准点),埋设在首层相应偏离轴线 1 米的位置。基准点的埋设采用 150150 钢板,钢板刻划十字线,钢板通过锚固筋与首层楼面钢筋焊牢,作为竖向轴线投测的基准点。基准点周围严禁堆放杂物,向上各层在相应位置留出
9、预留洞(200200)。(3)竖向投测前,应对首层钢板基准点控制多进行校测,校测精度不宜低于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精度,以确保轴线竖向传递精度。(4)轴线控制点的投测,采用经纬仪和线锤,先在底层基点处架设激光经纬仪,调校到铅直状态后,打开激光电源,就会发射和该点铅垂的可见光束。然后在楼板开口处用接收靶接收。通过无线对讲机调校可见光斑直径,达到最佳状态时,通知观测人员逆时针旋转经纬仪,这样在接收靶处就可见到一个同心圆(光环),取其圆心作为向上的投测点,并将接收靶固定。同样的办法投测下一个点,保证每一施工段至少 23 个点,作为角度及距离校核的依据。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应组成闭合图形,且间距不得
10、大于所用钢尺长度。(5)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测设细部轴线。6、0.000 米以上高程的传递(1)在第一层的柱子浇筑好后,从柱子下面已有标高点(通常是结构0.000 米以上 1 米线)向上用钢尺沿柱身量距。标高的竖向传递,用钢尺从首层起始高程点竖直量取,当传递高度超过钢尺长度时,应另设一道标高起始线,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修正。(2)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 3mm 时,以其平均点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并进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线标高的允许误差为3mm。(四四)施工过程测量控制施工过程测
11、量控制1、轴线及标高的测设:拆模后,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柱底的基础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测设标高点,供支立竖向模板时定位及定标高使用。2、柱子垂直度检测:与柱身模板支好后,先在柱子模板上端标出柱中心点,与柱下端的中心点相连并弹出墨线。将两台经纬仪架设在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上,对柱子的垂直度进行检查校正或用垂球法。3、柱顶及楼板模板抄平:柱子模板校正好后,选择不同行列的23 根柱子,从柱子下面已测设好的1 米线标高点,用钢尺沿柱身向上量距,引测 23 个相同的标高点于柱子上端模板上。在平台上置水准仪,以引测上来的任一标高点作为后视,施测各柱顶模板标高,并闭合于另一点作为校核。4、结构
12、完成以后在每一层使用红色油漆在柱墙上对轴线与建筑各楼层+1.00m 标高线作出统一标识。5、砌体抄平放线框架结构砌砖前将水平标高引测到柱的一定高度位置上(楼面标高上 500mm),与柱相连接的墙体相应位置应放出墙体的垂直边线、窗台、窗顶、门顶、洞底、沿顶等标高作为砌筑依据。6、装饰施工放线(1)室内装饰根据建筑施工图弹出相应的全部黑线包括脚线、顶棚顶高程线、装饰线及窗台、门洞顶、压顶、楼梯步级等的黑线。(2)外墙装饰按设计图放出凹凸线、门窗顶、窗台线、装饰线、女儿墙压顶线等控制线。(五五)测量重点控制点测量重点控制点1、建筑物角点精度控制。为了保证建筑物总体垂直度,在0.000 米以上各层轴线
13、投测检验符合精度要求后,利用经纬仪方向线法将建筑物角点与主轴线投测到墙体或柱体的外立面,并弹墨线标记。每层允许轴线偏差不超过2mm,并保证每个立面投测的轴线至少 3 条。2、楼板标高控制楼层标高检测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支模架水平钢管、楼板模板高度复核;(2)浇混凝土时设板面+1m 标高线复核;(3)浇混凝土时采用钢“十”字控制浇混凝土厚度。(六六)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时,请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测量控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有关沉降观测的规定,按 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作业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 DS1 水准仪,配合锢瓦数码条形尺作业,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固定观测人员。沉降观测点在一个测区内不少于三个,观测点标高在+0.10.3米之间。每施工完一层,应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35 次,第二年不少于 2 次,以后每年一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