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备考热点第2讲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pdf
《历史高考备考热点第2讲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备考热点第2讲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传承与发展:中国历史上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传承与发展:中国历史上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热点追综热点追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是广东高考的长效热点。知识整合知识整合 1 1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1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中不断进步。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政治上,周王室的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阶级
2、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这一切促使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战国时
3、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性善论”等。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等。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孟子、苟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2 2)汉代新儒学主流)汉代新儒学主流(正统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
4、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思想:“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张。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3 3)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背景:“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与
5、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而出现危机,佛、道、儒“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理学的概念: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思想,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的儒学。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宋代形成理学,即道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而形成新儒学。北宋有程颢、程颐,他们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仁是万物俱生的;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陆九渊提出“心学”;到明中期,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为“阳明心学”,其思想核
6、心是“致良知”。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一方面是积极的,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是消极的。它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这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消极影响是突出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共同点:第一,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第二,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第一,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
7、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第二,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4 4)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背景:政治上,中央集权化与专制制度的加强。严重地阻碍了历史发展和进步;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主张: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黄宗羲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
8、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因而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辩证法思想。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经济上,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思想上,批判理学八股,主张经世致用。影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
9、思想的源头与基础,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但在君主专制强化、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统治阶层重视。(5)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近代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近代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近代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
10、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近代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总的说来,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2 2演变规律演变规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高考 备考 热点 主流 思想 发展 演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