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生物进化的理论.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生物进化的理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生物进化的理论.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付兑市石事阳光实验学校必修二付兑市石事阳光实验学校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五单元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理论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1.1.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A.不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C.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D.自然选择决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不可遗传的变
2、异不是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解析:不可遗传的变异不是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率的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答案:D D2.(2010质检2.(2010质检)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如果在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最高,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最高,从生态学上从生态学上看,其原因最可能是看,其原因最可能是()A.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性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性B.B.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控制该性状的
3、基因为显性基因解析:具有某一性状的个体如果适环境的能力较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也解析:具有某一性状的个体如果适环境的能力较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也因个体的生存繁殖而不断在其所在种群传递下去,因个体的生存繁殖而不断在其所在种群传递下去,因此种群中该性状出现因此种群中该性状出现的频率也较高的频率也较高(最高最高)。答案:答案:A A3.3.图为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为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A.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是自然选择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C.是自然选择学说D.是物种多样性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
4、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基因频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率的改变;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代表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的含义叙述错误。答案:答案:C C4.4.澳大利亚有一种外形奇特、澳大利亚有一种外形奇特、美丽的琴鸟,美丽的琴鸟,它们大多数在冬季繁殖,它们大多数在冬季繁殖,这样可这样可以避免蛇来偷吃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以避免蛇来偷吃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A.A.
5、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 B.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C.种间斗争种间斗争 D.D.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题中这种奇特的繁殖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题中这种奇特的繁殖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答案:D D5.5.下列观点不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是下列观点不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向改变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向改变B.B.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D.狼和兔
6、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马和驴交配后产生的骡子并没有生殖能力,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解析:马和驴交配后产生的骡子并没有生殖能力,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殖隔离。答案:答案:B B6.(2008高考6.(2008高考)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A.自然选择可以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可以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物种的形成B.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物种的形成C.C
7、.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成D.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物种形成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物种形成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向的。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向的。答案:答案:B B7.(2010)桉7.(2010)桉 601601 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
8、抗药性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B.病毒为了适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病毒为了适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C.抗药性个体的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抗药性个体的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解析: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
9、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所以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强的个体。答案:答案:C C8.8
10、.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正确的是是()A.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B.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10.(2010质检10.(2010质检)对某区域一个种群的某一性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假设该对某区域一个种群的某一性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假设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迁出,自然选择对该性状没有作用,自然选择对该性状没有作用,也不
11、存在突变。也不存在突变。该种群中基因型该种群中基因型 AAAA、AaAa、aaaa 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理论上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理论上 AaAa 的基因型频率的基因型频率 N N 为为C.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D.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
12、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能说谁快谁慢。答案:答案:D D9.9.在某种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在某种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 AAAA 占占 25%25%,AaAa 占占 50%50%,aaaa 占占 25%25%。这三。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Aaaaaa,则在,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四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四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 A A 基因和基因和 a a 基因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
13、情况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解析:由于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解析:由于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Aaaaaa,所以,所以 A A 基因频率逐渐增加,基因频率逐渐增加,a a 基因频率逐渐减少。因为基因型基因频率逐渐减少。因为基因型AaAa 中有中有 a a 基因,故基因,故 a a 基因不会迅速为基因不会迅速为 0 0。答案:答案:A A()A.0N100%A.0N100%B.0 B.0N50%N50%C.0NC.0N50%D.50%50%D.50%N N100%100%解析:设解析:设A A 基因频率为基因频率为 m m,a
14、a 基因频率为基因频率为 n n。根据遗传平衡律,。根据遗传平衡律,AAAA、AaAa、aaaa基因型频率依次是基因型频率依次是 m m2 2、2mn2mn、n n2 2。m m0 0,n n0 0,故故N N2mn2mn0 0又因为又因为(m(mn)n)2 20,0,故故 m m2 2n n2 22mn,故2mn,故 N50%。N50%。答案:答案:B B11.1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AA 个体为个体为24%24%,aaaa 个体为个体为 4%4%。乙种群:。乙种群:AaAa 个体为个体为 48%4
15、8%,aaaa 个体为个体为 16%16%。下列有关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述正确的是()A.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D.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解析:甲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甲种群的基因频率:A A 的频率的频率24%24%(1(124%24%4%)1/24%)1/20.60.6,a a的频率的频率1 10.60.60.40.4;乙种群的基因频率:乙种群的基因频率:A A 的频率48%1
16、/2的频率48%1/2(1(148%48%16%)16%)0.60.6,a a 的频率的频率1 10.60.60.40.4。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故。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故D D 选项正确。选项正确。答案:答案:D D某种群中某种群中 EEEE、EeEe、eeee 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图中阴影表示繁殖率低的个图中阴影表示繁殖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EEEE 的个体繁殖率最低,的个体繁殖率最低,EeEe 个体繁殖率也比较低,个体
17、繁殖率也比较低,但但 eeee 的个体繁殖率高,的个体繁殖率高,因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因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E E 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基因频率降低,而而e e 的基因频率增加,所以经过选择之后,的基因频率增加,所以经过选择之后,EEEE 的个体数量最少,而的个体数量最少,而 eeee 的个的个体数量最多,体数量最多,EeEe 的个体数量处于两者之间。的个体数量处于两者之间。答案:答案:C C)华报道,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华报道,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蜣螂相比其结构也发生变化:头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蜣螂
18、相比其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不列推测不合理的是合理的是()A.A.该蜣螂与蜣螂肯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该蜣螂与蜣螂肯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B.B.与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与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C.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D.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解析:该蜣螂只是结构与蜣螂产生了不同,该蜣螂只是结构与蜣螂产生了不同,并不能由此推测出
19、产生了生殖并不能由此推测出产生了生殖隔离。隔离。答案:答案:A A14.14.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向的变异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向的变异B.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C.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D.D.隔离决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决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解析:变异是不向的;变异是不向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生物进化自然选择决生物进化的方向。的方向。答案:答案:C C15.(2010)下列
20、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15.(20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正确的是)A.A.自然选择决生物进化的基本方向自然选择决生物进化的基本方向12.12.13.(2010质检13.(2010质检(B.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见解析:
2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见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它是一个漫长的生物它是一个漫长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进化历程。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进化历程。答案:答案:D D16.(2010质检16.(2010质检)以下关于隔离的说法不以下关于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正确的是)A.A.不同物种之间必须存在着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必须存在着生殖隔离B.B.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C.植物细胞融合打破了种间的生殖隔离植物细胞
22、融合打破了种间的生殖隔离D.D.地理隔离促进了基因突变的发生地理隔离促进了基因突变的发生解析:地理隔离不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解析:地理隔离不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答案:答案:D D17.17.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农药敏感的个体。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A.敏感性的个体在冬季能大量繁殖敏感性的个体在冬季能大量繁殖B.B.害虫的基因频率不会因自然选择而变化害虫的基因频率不会因自然选择而变化C.C.农药的选择作用与低温的选择作用相同农药的选择作用与低温的选
23、择作用相同D.D.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解析:此题主要是审题,答题时明白抗药性和耐低温之间的关系,就可得解析:此题主要是审题,答题时明白抗药性和耐低温之间的关系,就可得出出 D D 项正确。项正确。答案:答案:D D18.18.有这样一个群体,基因型为有这样一个群体,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为的个体为 20002000,基因型为,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为的个体为20002000,基因型为,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为的个体为 60006000。他们迁移到一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他们迁移到一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A A 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
24、(假设子代都存活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后的频率分别是()A.0.2A.0.2 和和 0.3 B.0.30.3 B.0.3 和和 0.30.3C.0.2C.0.2 和和 0.5 D.0.30.5 D.0.3 和和 0.50.5解析:群体中基因型为解析:群体中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占的个体占 20%20%,基因型为,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占的个体占 20%20%,基,基因型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占的个体占 60%60%,A A 的基因频率(202的基因频率(20220)/20020)/2000.30.3,群体内,群体内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答案:答案:
25、B B19.19.下列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下列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A.物种的形成过程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过程物种的形成过程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过程(B.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将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性增强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将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性增强D.D.二倍体植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二倍体植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物种的形成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也就是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生物进化的理论 生物 一轮 复习 进化 理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