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pdf
《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案例背景:笔者于 4 月初在市教研室组织的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了一堂研讨课,执教课文是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一课时)。此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新课程文言文教学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当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学预设中笔者把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部分预设起到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通过多向互动,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预设与达成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而有的预设性内容,似乎过于关注知识性目标,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课后笔者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2、体会到教师的预设只有与课堂的现场生成和谐统一,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教学片段回放:教学片段回放:片段一:片段一:笔者采用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江雪画面(不出现任何与作者或诗歌有关的提示性文字材料),请学生根据充满诗意的画面,为它配一首古诗。稍后有一学生念出了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经这一提示,大多数学生恍然大悟,脸露喜色,笔者相机请学生背诵江雪,并简要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或情感。学生很快从诗中提取“孤独”两字作答,笔者就顺势导入新课的教学。就导入这一环节而言,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气氛与笔者课前设计的要求相吻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到诗文共有的情感氛围:孤独苦闷。片段二
3、:片段二:寻觅情感脉络,探访精神家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发写法)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词曲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中情和景做到了完美统一,达到“情景相生,物我双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景有什么特点?观鱼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生 1:我认为作者写出了潭中鱼很多。从“潭中鱼可百许头”一句可以想象到当时作者站在潭边看到了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所以我觉得是写鱼多。师:刚才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句子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来理解,这种阅读方法很好生 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作者并不是要写潭中鱼的“多”,作者描写潭中鱼
4、“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往来翕忽”,分明是在写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和姿态,有时呆呆地一动不动,有时轻快敏捷,忽然向远处游去,又赶紧掉头游了过来。生 3:我对刚才两位同学的理解不大赞同。师:哦,你不大赞同刚才两位同学的看法。好,敢于亮出自己的看法。那就请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1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生 3:我认为作者并不是为了写鱼的“多”,也不是为了写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和姿态,而是为了写出潭中水的清澈。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意思是这些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写出了水的清澈,水好像天空一样。还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射到水底,
5、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同样说明水的清澈。生 4:我也认为是写水的清澈。在第一段中有“水尤清洌”一句相照应,正因为水很清澈,才可以把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和姿态看得清清楚楚。生 5:作者在这里通过游鱼写出了水的清澈。这让我想起了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写富春江水流清澈的语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两篇文章的作者在写法上非常相似,都用游鱼来衬托水的清澈。师:好一个“用游鱼来衬托水的清澈”!这位同学在学习时善于联系学过的文章,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真棒!既然这位同学已经发现了柳宗元、吴均两位语言大师在写景时有相通之处,我们不妨再来探究一下柳宗元写景的独到之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两处文字,
6、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生 6:我觉得柳宗元写得比吴均具体、形象。生 7:柳宗元写水的清澈采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生 8:我觉得柳宗元除了写水的清澈,还写了鱼在水中很快乐。师:何以见得?生 8:这段最后一句写道:“似与游者相乐。”这句的意思是说游鱼好像与游玩的人一起逗乐。师:这里的“游者”显然是指生 8:柳宗元自己。生 9:吴均写水只是把水的特征描写了出来,而柳宗元写景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师:是啊!的确如此。吴均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看山水,描写景物是纯客观的;而柳宗元则把自己融入到景物之中,他自己似乎成了小石潭中的一景,甚至成了潭中的一条鱼,在水中悠闲自在的游弋。老师上课前为大家准备了一则寓言故事,
7、大家想不想看看?生:(齐声)想!师:(大屏幕投影)大家先齐读一边,然后请一位同学说说寓言的内容。生:(齐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一生解释内容后。)师:你们认为庄子所见的鱼快乐吗?生:快乐!师:你们又不是庄子所见之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生:老师,你又不是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知道鱼很快乐呢?师:庄子真幸运,又一拨道家弟子问世了。(生大笑)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柳宗元的2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似与游者相乐”。其实,柳宗元在听到“如鸣佩环”般的水声时就感到很快乐了,他自己心里
8、很快乐,看到清澈的潭水中悠闲自在的鱼游来游去,时而静止不动,时而快速游动,觉得鱼跟自己一样快乐。这是一种移情手法,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移到鱼的身上,仿佛觉得鱼也有同样的感情。真可谓“人乐鱼亦乐”。这种移情手法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大家是否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句生齐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师: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本段景物特点和作者的心情。生:水清鱼乐,人乐鱼亦乐。师:作者在写景时,融入了自己当时的情感,创造了人鱼相乐的境界。柳宗元不愧是写山水游记的圣手,情和景做到了和谐统一,达到“情景相生,物我双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高境界。片段三:片段三: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深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石潭记 初中语文 案例 教学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