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下语文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语文教案.pdf(10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难点: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三、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采用多种形式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准备:背诵课文。录音带。查阅资料,了解
2、诗人及作品。五、课时安排:三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今天我带你们看一看敬亭山,那里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说说题目意思。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注意“亭、庭”都是后鼻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生:我理解了“众鸟高飞尽”。众鸟:很多鸟或几只鸟。尽:尽头,指无影无踪。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这句诗的意思是:天上的几只鸟儿高飞远去,已经无影无踪。生:我理解了“孤云独去闲”。1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孤:孤单;单独。闲:形容云彩飘来
3、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生:我理解这句诗意:一片孤独的云彩慢慢地飘走,越飘越远,也不愿意留下。师:诗中的“尽、闲”用的好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生: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学法指导】读懂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的字词意思,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后能感情朗读。(二)教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生:我理解了“相看两不厌”。相看:互相看。指诗人看山,山看诗人。厌:满足。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拟人手法。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师:敬亭山
4、就像诗人的什么?生:知心朋友。生:我理解“只有敬亭山”。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真是我的知心朋友。请生读好这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生:一天,诗人独自一人来到了敬亭山,抬头望着天空,看见几只鸟高飞远去,已经无影无踪。连一片白云也不肯留下,慢慢地越飘越远。他静静地看着敬亭山很久,那敬亭山也似乎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诗人心中感慨万分,只有敬亭山愿意和我做伴,真是我的知心朋友啊。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听配音朗读。闭眼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5、三、总结。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喜爱2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敬亭山。第二课时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学法指导】资料展示,合作交流,了解洞庭湖的有关知识。3、出示洞庭湖的插图。
6、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
7、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这里指秋天的夜晚。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湖面上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映,显得很和谐。3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湖面。镜未磨:没有被打磨过的铜镜。师:这是怎样的感觉呢?生: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我理解这句诗意: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铜镜朦朦胧胧的。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的洞庭湖的宁静、柔和的美。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
8、未磨。【学法指导】读懂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的字词意思,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后能感情朗读。(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生:我理解了“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远看。翠:青绿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生:这句诗的意思是从远处看,洞庭湖里的君山绿绿的。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手法。师: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银白色的盘子,把君山比作一颗青螺。生:我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是那君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的一颗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
9、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生:秋天的夜晚,诗人看到洞庭湖的水色和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柔美。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朦朦胧胧的。远望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颗青螺。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听配音朗读。闭眼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三、总结。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下的洞庭湖是那样的朦胧、宁4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静、柔美。希望你们以后有机会去亲眼看看那里的美景。四、作业。1、必做题:书写生字并背诵诗句。2、选做题: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第三课时一、古诗导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说说古
10、诗的特点:有五言诗和七言诗。诗的字数整齐。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1、自读古词。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学法指导】读后,与前两首比较,说说古词和古诗不同之处。三、自读词,提出疑问。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学法指导】根据课后字词的注解和自己
11、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文的意思,体会它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五、总结升华。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美景大自然)六、作业。1、必做题:(1)语文指导丛书。默写古诗词。(2)预习第二课,读课文,勾画生词,根据课后的要求思考问题。2、选做题:背诵 1-2 首课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板书设计: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5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众鸟高飞尽,写景(以动衬静)孤云独去闲。抒发寂寞、孤独之感,相看两不厌,抒情(山人相依)表达喜爱敬亭山之情。只有敬亭山。望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秋色美潭面无风镜未磨。赞美之情遥望洞
12、庭山水翠,山水美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红胜火异衬手法赞美江南的自然美绿如蓝能不忆?前后呼应评价与反思:6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一、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难点: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教学关键: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四、教学准备:有关桂林山
13、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边看边思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
14、“桂林山水天下第一。”7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由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15、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 nga.真清啊 nga,真绿啊 y
16、a)【学法指导】运用抓“中心句”的学习方法,弄清课文脉络。了解桂林的水的特点。通过比较体会桂林水的独特之美。第二课时一、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8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17、。)(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学法指导】运用第二节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通过比较体会桂林山的独特之美。二、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2.句子的作
18、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学法指导】逐字逐词来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及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体会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和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三、听配音朗读。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学法指导】通过配音朗读加深理解及美育教育,让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领会作者的情感。四、作业。1、必做题:(1)语文指导丛书。(2)预习第三课,读课文,勾画生词,根据课后的要求思考问题。2、选做题:摘抄和积累描写山水景色的好词佳句。板书设计:9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评价与反思: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10
19、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一、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的 11 个生字,学会其中 9 个。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难点: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孔隙的特点.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三、教学关键:读懂课文,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
20、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能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并揣摩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准确用词。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们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
21、写出几个景点。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从书中勾画出有关句子,再画出示意图,11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并标出各个景点。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学法指导】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学会写作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2、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孔隙”的特点。(小)(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孔隙”的小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孔隙的“窄小”。理解孔隙如何小的句子。体验孔隙如何窄的句子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播放进孔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觉?用语气读出作
23、者当时的感受。(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4)巩固主要内容。用自己所感悟到的情感朗读描写外洞、孔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5)其他内容学习 13 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出示相关句子:12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学法指导】默读课文,找出关
24、键句子,了解其景点的特点。学会准确用词和写作方法。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2、教师可由衷称赞:“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3、出示插图,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学法指导】用“小导游”的方式,介绍作者的游览过程及各景点的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四、课内拓展。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说一导游词。五、
25、作业。1、必做题:(1)语文指导丛书。背诵。(2)预习第四课,读课文,勾画生词,根据导读中的要求思考问题。2、选做题:小练笔。根据自己喜欢的段落的描写方法,仿写一处景点。板书设计:3、记金华的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大)美孔隙(窄、小)内洞(美)13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评价与反思: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及意图个人调整一、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三、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找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下 语文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