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教案.pdf
《苏洵《六国论》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洵《六国论》教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国论教案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新课以两副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引入对苏洵的介绍。二、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 篇:几策2 篇,权书10 篇,衡论10 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三、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文
3、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四、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 20 万两,绢
4、30 万匹;向西夏纳银10 万两,绢10 万匹,茶3 万斤。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五、教授新课1、听录音,校正字音1/4一课时弊在赂(l)秦思厥(ju)先祖父暴(p)霜露如弃草芥(ji)洎(j)牧以谗诛革灭殆(di)尽2、把握文章论证结构第 1 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5、”。第 2 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第 3 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 2 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第 4 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第 5 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苏洵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