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隧道专项施工方案培训资料(共32页).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电力隧道专项施工方案培训资料(共3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隧道专项施工方案培训资料(共32页).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平 潭 金 井 湾 片 区 金 井 五 路 道 路 工 程电力隧道施工专项方案电力隧道施工专项方案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平潭金井湾片区金井五路道路工程项目经理部二一三年四月目录第一章第一章编制说明编制说明 1 1一、编制依据1二、编制原则1(一)工期保证原则1(二)技术可靠性原则1(三)安全、环保原则1第二章第二章工程概述工程概述 2 2一、工程概况2(一)电力隧道工艺设计 2(二)平面布置2(三)立面布置2(四)横断面布置3(五)电力隧道断面位置设计 4(六)电力隧道防火分区布置 4(七)电力隧道通风设计 4(八)电力隧道投料口设计 5(九)电力隧道引入引出口设计 5(十)电力隧道
2、排水设计 5(十一)人员出入口设计 5二、结构设计要点6(一)结构设计6(二)通风口设计6(三)投料口设计6(四)管线支架6(五)电力隧道横穿道路段处理 7(六)地基处理7(七)基槽回填7三、附属工程设计要点7(一)排水设计7(二)其他附属设施7四、基坑支护设计7(一)支护体系设计7(二)高压旋喷桩设计8(三)基坑开挖8(四)钢板桩施工9五、工程地质、水文情况9(一)工程地质情况9(二)水文地质条件 10第三章第三章 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计划 12 12一、施工进度计划 12(一)工期及进度安排 12二、资源配置计划 12(一)人员配置计划 12(二)主要施工机械配
3、 13第四章第四章 基坑施工方案基坑施工方案 15 15一、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总体说明 15(一)开挖深度 3m5m 段基坑开挖及支护方法 15(二)开挖深度大于 7m 段基坑开挖及支护方法 18第五章第五章基坑降水、排水及监测方案基坑降水、排水及监测方案 21 21一、基坑降水、排水施工方案 21(一)排水沟和集水井布置及排降水方法 21(二)机械设备选用 21二、基坑监测方案 22(一)监测目的 22(二)监测项目 22(三)测点布置 22(四)监测一般要求 23(五)监测频率 23第六章第六章保证措施保证措施 25 25一、安全保证措施 25二、质量保证措施 25第七章第七章应急预
4、案应急预案 27 27一、基坑渗水、坍塌应急预案 27(一)预防措施 27(二)应急组织 27(三)资源配置 27(四)人员培训 27(五)应急响应 28(六)实施响应 28(七)善后处理 29(八)事故处理 29二、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 29(一)台风预警等级及信号 29(二)分级响应程序 30(三)应急组织及资源配置 30(四)应急响应 31(五)抢险工作措施 31(六)救护和疏散 32(七)培训与演练 32第一章编制说明一、编制依据1、建质200987 号关于印发的通知;2、闽建201041 号福建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闽建200912 号关于建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报告
5、制度的通知;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6、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8、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DBJ13-91-2007);9、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10、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11、工程地质勘查报告;12、其它相关建筑、结构图纸;二、编制原则(一)工期保证原则(一)工期保证原则根据合同约定的本工程总工期及
6、节点工期要求,科学组织施工,合理配置资源,计划安排周密,使分部分项施工衔接有序,资源利用充分,以保证总体施工计划的实现,从而确保总工期。(二)技术可靠性原则(二)技术可靠性原则施工方案制订遵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工程特点,吸收类似工程施工和管理的成熟技术,结合我单位相关工程施工经验,选择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技术方案,确保工程安全、优质、快速完成。(三)安全、环保原则(三)安全、环保原则以确保安全、文明施工为原则制订各项措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现场全过程处于严密监控状态,以有利生产为目标布置施工总平面。第二章工程概述一、工程概况(一)电力隧道工艺设计(一
7、)电力隧道工艺设计本次设计高压电力隧道为宸鸿科技术 110KV 高压电缆通道,同时为金井湾片区协力、冠捷厂房用地预留远期 110KV 电缆通道,根据电力总体规划,电力电缆进入220KV 上澳变后,由上澳变引出,沿金井湾大道南侧布置,于金井五路交叉口处引出,最终沿金井五路进入宸鸿技术厂区内部110KV 专用变电站。为避免高架占用用地,影响美观,采用电力隧道埋地缆化,本次电力隧道金井五路段为单仓结构。(二)平面布置(二)平面布置平面布置要求尽量将电力隧道布置在道路外侧或绿化带上、线形平顺、减少与障碍物交叉(主要是雨污水管道、箱涵、规划水系),并与金井湾大道电力隧道衔接。1、设计起点至道路桩号 K0
8、+120 段:电力隧道下穿金井五路过路箱涵。2、道路桩号K0+120段:电力隧道布置于金井五路东侧红线外侧,电力隧道中心线距道路东侧红线2 米;3、道路桩号段:电力隧道斜穿金井五路;4、道路桩号K1+460 段:电力隧道布置于金井五路西侧,电力隧道中心线距道路西侧红线米;5、道路桩号K1+460 段:宸鸿科技如意路南北两侧地块连通管廊布置于金井五路西侧,连通管廊断面尺寸为 BXH=42002700,该管廊与电力隧道平行布置,管廊中心线距电力隧道中心线米。(三)立面布置(三)立面布置金井五路电力隧道沿线下穿段较多,标准路段覆土高度,为保证景观要求,电力隧道遇通风口位置下穿,覆土厚度米左右,通风口
9、构造及通风设备埋于地面以下,全段最小覆土厚度小于米。本次与电力隧道交叉的障碍物主要有过路桥涵、雨污水主干管,当遇水系或雨污水主干管时,电力隧道下穿通过,纵坡不大于 15%,沟顶距河内底设计高程控制在1m 左右。同时设计上已经考虑了污水主管与桥涵一同过路,这样有效的减少了电力隧道的下穿次数。在管线交叉处排洪箱涵交叉处标高控制如下:1、K0+100 处电力隧道与 4 孔米排洪箱涵交叉,电力隧道采用下穿排洪箱涵;2、K0+280 处电力隧道与 D1000 雨水管交叉,电力隧道上跨雨水管;3、K0+420段金井二路交叉口,电力隧道与南北两侧DN600 给水管交叉,且需布置出仓口,因此该段电力隧道下穿给
10、水管;4、K0+720 处电力隧道与 D1000 雨水管交叉,电力隧道上跨雨水管;5、段北湖路交叉口,电力隧道与南侧DN400 给水管交叉,且需布置出仓口,因此该段电力隧道下穿给水管;6、处电力隧道与 D1200 雨水管交叉,电力隧道上跨雨水管;7、K1+200 处电力隧道与 D1000 雨水管交叉,电力隧道上跨雨水管;8、K1+370、K1+445 处电力隧道与金井湾规划5#排洪渠、如意路下南北两侧DN600 给水管交叉,电力隧道下穿;9、K1+440 处电力隧道与 D800 污水干管交叉,电力隧道上跨污水管;10、电力隧道的纵坡按最小0.3%排水纵坡设计,最大纵坡按一般路段不超过15%。(
11、四)横断面布置(四)横断面布置电力隧道横断面设计主要根据路段的回路数,本次设计路由西侧上澳变及东侧竹屿变引入,主要为宸鸿科技 110KV 高压电缆,同时于金井二路、北湖路交叉口处均有分支,考虑近期管线敷设及远期管线预留空间,共设置 A 型 B一种断面。电力隧道内支架 220V 高压电缆布置形式采用品字型布置,品字型布置断面可减少电力隧道宽度,但需增加电力隧道高度,本工程考虑尽量缩小路基外电力隧道软基处理范围,采用电缆品字型布置于支架内方案。宸鸿科技南北两侧连通管廊断面根据宸鸿科技建设方提供需放置管廊内的管线种类及管径大小布置,为保证与宸鸿科技厂区内衔接方便,与厂区内部管廊断面一致,B 型断面尺
12、寸为 B米。A、B 型横断面布置如下:30032002600300300280022001900300350600600650A 型电力隧道断面构造图401515弱电管架弱电管架3502704010C15砼垫层4042050040101030水沟7070100B 型下穿管廊断面构造图(五)电力隧道断面位置设计(五)电力隧道断面位置设计金井五路东侧紧邻规划金井湾 2#排洪渠,东侧除了雨水干管需排入 2#排洪渠外,其他市政管线东侧均无路段预留横穿管,因此金井五路电力隧道布置于道路东侧红线外侧,尽量减少与其他市政管线交叉。24米宽管位标准横断面图1:100金井五路(六)电力隧道防火分区布置(六)电力
13、隧道防火分区布置本工程中防火分隔间距按照不大于200m 设计,全线电力仓设置 8 个防火门,有 9 个防火分区。每两个常闭防火门中间设置一常开双开甲级防火门。常开防火门设置自动控制系统,正常工况不带电常开,异常工况自动关闭。常闭防火门不设置自动控制系统。(七)电力隧道通风设计(七)电力隧道通风设计为排除电力隧道内电缆散发的热量,并补充适量的新鲜空气,需设置通风系统。通风口均设置在道路红线外,避开道路车行道及下穿段范围。当管沟内发生火灾时,火情监测器发出的信号使电动防烟防火阀关闭,同时关闭通风机。待冷却后由排风机排除烟雾。本次电力隧道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排风的通风形式,每 400 米左右为一通风区
14、间,在每一通风区间内分别布置一个排风口和一个进风口,因此全线共设置有4个通风口,通风口均设防水百叶窗,内衬10 x10mm 不锈钢丝网,且均设置在地面绿化带及道路红线外侧,通风口同时考虑了人员进出通道。通风量按换气次数计算,电力仓按4 次/小时。(八)电力隧道投料口设计(八)电力隧道投料口设计进料口兼顾人员出入功能,全线共设置有8 个投料口,投料口均布置在道路绿化带或道路红线外侧,投料口最大间距 200 米,便于投料及人员进出。电力隧道防火门、通风口、投料口统计表断面形式断面形式A 型防火门防火门常开常开5常闭常闭4通风口通风口4投料口投料口8(九)电力隧道引入引出口设计(九)电力隧道引入引出
15、口设计电力隧道引入引出口采用排管出仓口,排管出仓口用于外接电缆沟的引出口,电力电缆通过预埋于箱体侧墙上的玻璃钢套管引出箱体,并接入临近的工作井,然后通过工作井接入电缆沟,本项目设置两处排管出仓口,分别设置于金井二路、北湖路交叉口处。电力管道出仓采用缆线密封件。(十)电力隧道排水设计(十)电力隧道排水设计电力隧道在每个防火分区低点设置排水集水槽,内设排水潜水泵,以排除各自防火分区的积水。双仓两侧均需设集水槽,市政仓排水集水槽尺寸,槽深;电力仓排水集水槽尺寸,槽深。排水潜水泵设置在排水集水槽内,单泵流量Q=30m3/h,扬程 H=15m,电机功率。采用软管移动式安装,用一根软管接至 DN80PE
16、出水管,PE 出水管沿共同沟内壁固定安装。排水潜水泵开启方式为自动启动,在排水潜水泵出水管上安装同口径小阻力止回阀和检修手动阀门,排水出水管出共同沟后就近排入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排水泵的开停由设于集水坑内的液位继电器控制,高液位开泵,低液位停泵,超高液位报警。排水潜水泵的备用考虑采用库备的方式。电力隧道内横断面地坪以 1的坡度坡向排水沟,排水沟纵向坡度与共同沟纵向坡度一致,一般不小于3,排水沟坡度坡向排水集水槽。(十一)人员出入口设计(十一)人员出入口设计电力隧道全线的通风口、投料口均可作为人员进出口,最远距离为 200m,这样便于人员的进出与逃生。二、结构设计要点(一)结构设计(一)结构设计本
17、工程标准段 A 型电力隧道2.2m)、深埋段2.2m)及 B 型下穿管廊2.7m)均为矩形单箱单仓结构,浅埋段顶板、底板、侧墙厚度均为 300mm,深埋段顶板、底板、侧墙、均为 400mm。B 型下穿管廊两端若未施工,应设置砖墙封堵,墙体需抹涂砂浆防止渗水。拟建工程场地的最高地下水位按现状地面以下考虑,除出仓节点及通风口区段外,断面覆土及结构自重均满足抗浮要求。节点段抗浮考虑抗浮缺口较小,因此采用底板外挑覆土配重以解决结构的整体抗浮同时加强结构整体刚度已满足局部抗浮的要求。在不计入侧壁摩擦阻力的情况下,结构抗浮安全系数Kf。为适应地基变形,减少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收缩裂缝,沿电力隧道纵向每隔不大
18、于15m 的距离设置一道沉降缝,通风口节段、投料口节段、出仓口节段及小半径弯道电力隧道(小于 15m)两端应设置沉降缝,其他具体沉降缝位置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机械及地质情况自行调整。结构主要材料:主要结构采用 C40 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 P8,基础素混凝土垫层及箱体内填充均采用 C15 混凝土。电力隧道结构承受的主要荷载有:结构及设备自重、管沟内部管线自重、土压力、地下水压力、地下水浮力、汽车荷载或其它地面荷载。电力隧道地下结构工程受力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箱体外侧为 50mm,内侧为 40mm,其余未注明钢筋保护层厚度为 40mm。(二)通风口设计(二)通风口设计通风口采用多室双层结构,以充
19、分利用地下空间,结构设计上按单独的通风口节段设计。通风口节段下层为电力隧道层,构造尺寸与标准节段箱体一致。通风口上层分成通风室和电气控制室,通风室横向内净宽为米,纵向内净长均为米,风机孔规格均为米,电气控制室内横向净宽为米,纵向内净长均为米。(三)投料口设计(三)投料口设计投料口采用直接在顶板开投料孔及人员进出孔,投料孔尺寸纵向净长为米,横向净宽为米,人员进出孔为米。(四)管线支架(四)管线支架本段电力隧道采用预埋式支架体系,在箱体结构施工阶段需设置预埋件,后期根据支架管线布置位置采用锚固件固定管线。支架结构内的电缆和管道应优先采用工厂生产并符合国家或行业规范规定标准的产品。若其他系统(电力)
20、和专业管线支架有具体要求,以其为准。(五)电力隧道横穿道路段处理(五)电力隧道横穿道路段处理本次电力隧道部分路段需要横穿辅道或主车道,在路面范围及向外2 米内的路床顶面以下米后需设置2 层土工格栅,减少箱体两侧回填施工困难引起的沉降不均匀对路面结构的不利影响。(六)地基处理(六)地基处理电力隧道宽度及埋置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如下:浅埋段:A 型电力隧道2.2m)(即顶板顶覆土米段)应不小于 120KPa;深埋段:A 型电力隧道2.2m)(即顶板顶覆土米段)应不小于 200KPa;B 型电力隧道2.7m)(即顶板顶覆土米段)应不小于 200KPa;地基加固处理措施见道路工程相关设计。
21、(七)基槽回填(七)基槽回填电力隧道回填土应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执行。严禁采用膨胀土或有膨胀土潜势的土质作为回填土用料。电力隧道基槽两侧范围除变形缝两侧各1 米范围要求采用粘性土回填外,其余路段均要求采用中粗砂回填。箱体两测填土应对称均衡分层夯实,其每侧长度不应小于箱体两侧填土高度的一倍,压实度不应小于 96%,当采用机械填土时,须待箱体圬工达到容许强度后,箱体两侧应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对称夯填,待填方高出箱体顶不少于米时,再用机械填筑。其他回填要求同道路路基要求。三、附属工程设计要点(一)排水设计(一)排水设计在箱体内填充 10厚 C15 砼,使横向坡度形成1%人字。在电力隧道内两侧边设置排水沟
22、,沿纵坡方向低处设置集水井,每座集水井内设置1 台潜水排水泵,排水管在电力隧道的侧边引出箱体后就近排入道路雨水管,所有管道穿箱体结构的部位均要求设柔性防水套管,防止地下水渗入沟内。(二)其他附属设施(二)其他附属设施本次设计范围为电力隧道土建结构及工艺设计,不涉及消防、电气、监控系统部分,该部分将另行设计。四、基坑支护设计(一)支护体系设计(一)支护体系设计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质条件、主体结构形式并结合用地红线同时考虑周围构筑物的安全及使用要求,基坑开挖支护方式采用三种形式:分级放坡开挖、钢板桩支护+钢管撑+分级放坡、钢板桩支护+分级放坡。1、分级放坡开挖放坡开挖施工工艺简单,功效快,但由于本
23、工程基坑大部土质为淤泥质土,开挖放坡的坡度较缓,地下水位较高,在 K0+920 处的电力隧道及箱涵由于淤泥厚度变化幅度大,钢板桩支护无法满足足够的埋深及变形等西求,该位置段采用分级放坡开挖。施工时应注意分级开挖放坡的坡度及与钢板桩的衔接。2、钢板桩支护+钢管撑+分级放坡桩号 K0+400K0+514 段、K0+860K0+980、K1+319K1+460 等段开挖深度均大于 5m,单独采用钢板桩垂直支护钢板桩的变形较大,故需采用放坡开挖+钢板桩支护+分级放坡。3、钢板桩支护+分级放坡大部分的电力隧道开挖深度在3m 以内,采用钢板桩支护+分级放坡。箱涵基坑面积较大,采用内支撑施工较复杂,而且淤泥
24、质土很厚中间加立柱效果不是很理想,故箱涵的支护采用钢板桩支护+分级放坡。(二)高压旋喷桩设计(二)高压旋喷桩设计高压旋喷桩桩径 600mm,桩间距450mm,采用单管法,且高压旋喷桩进入基坑底部不宜小于2m。高压旋喷桩所采用的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每延米水泥用量为250kg。高压旋喷桩注浆工艺应满足下表:注浆压力(MPa)2028注浆流量(L/min)80120提升速度(m/min)旋转速度(r/min)20高压旋喷桩施工步骤:空压机、泥浆泵、钻机、水泥仓等机械设备定位;预导孔放样;钻机成孔;旋喷桩就位;钻杆放至设计标高;压缩空气、浆液输入钻杆,提升钻杆,进行由下而上的旋喷;钻机,冲洗,移位。
25、(三)基坑开挖(三)基坑开挖1、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场地条件、基坑平面尺寸、开挖深度、支护形式等因素,基坑开挖应按照分层、分段、对称、限时、严禁超挖的原则进行。2、土方挖掘机、运输车辆等直接进入基坑进行施工作业时,应采取保证坡道稳定的措施,坡道坡度不宜大于 1:8。3、基坑开挖根据施工采取合适的开挖方式和开挖顺序,应严格控制开挖厚度、开挖高差及临时开挖边坡,避免造成开挖中的临时边坡失稳。4、开挖时挖土机械不得碰撞或损害锚杆、腰梁、内支撑及其连接构件,不得损害已施工的基础桩。5、对采用内支撑的支护结构,以采用局部开槽方法浇筑混凝土或安装内支撑;开挖到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力 隧道 专项 施工 方案 培训资料 3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