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安全》PPT课件.ppt
《《行为安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安全》PPT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行行为为安安全全BBS第一章违章操作心理分析工伤事故分析工伤事故分析B、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事故统计表明:96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原因,只有4是别的原因引起的。A.劳保用品缺乏和不正确使用 B.不遵守遵守操作规程和5S不到位 C.工具、机器在的不正确使用.D.不适合的位置E.个人的反应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个性心理特征指具备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度等心理特点。这是在人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受到社会条件影响和具体实践活动;接受教育与影响而逐渐形成、发展的。一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会完全相同。人的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此,性格能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往往成为产生不
2、安全行为的原因。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蛮干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能、逆反、凑兴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是非常细致的一项工作。分析分析如果发生了330次同类事故,其中造成伤害的仅有30次(1+29);其余300次虽属事故,但不发生伤害,伤害事故与不伤害的事故,二者的比例为:1:10。129300一一 侥幸心理侥幸心理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在现实工作中,对发生侥幸心理的人时有所见。a.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技术水
3、平不低,而是“明知故犯”b.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己。二惰性心理也称为“节能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a.干活图省事,嫌麻烦。b.节省时间,得过且过。三麻痹心理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口是心非。盲目自信。a.盲目相信自己的以往经验,认为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以老员工居多)b.是以往成功经验或习惯的强化,多次做也无问题,我行我素。三麻痹心理(续)a.高度紧张后精神疲劳,产生麻痹心理。b.是个性因素,一贯松松垮垮,不求甚解的性格特征。自以
4、为绝对安全。c.是因循环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四逆反心理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行为上表现“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a.显现对抗:当面顶撞,不但不改正,反而发脾气,或骂骂咧咧,继续违章。b.隐性对抗:表面接受,心理反抗,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五逞能心理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如果它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a.争强好胜,积极表现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不思后果、蛮干冒险作业。b.长时间做相同冒险的事,无任何防护,终有一失。六凑趣心理在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而在个体心理上的反映。a.个体为了能获
5、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温暖,喜欢凑热闹,寻开心忘乎所以。b.过火的玩笑,伤害成员之间的感情,产生误会和矛盾。七冒险心理冒险也是引起违章操作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a.理智性冒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b.非理智性冒险,受激情的驱使,有强烈的虚荣心,怕丢面子。硬充大胆。八从众心理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a.是自觉从众,心悦诚服、甘心情愿与大家一致违章。b.是被迫从众,表面上跟着走,心理反感。九无所谓心理表现为尊章或违章心不在焉,满不在乎。a.是本人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认为章程是领导用来卡人的。b.是
6、对安全问题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比起来不要,不把安全规定放眼里。c.认为违章是必要的,不违章就干不成活。十好奇心理好奇心人皆有之。是对外界新异刺激的一种反应。以前未见过,感觉很新鲜,乱摸乱动,是一些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安全。因周围发生的事影响正常操作,造成违章事故。十一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情绪是心境变化的一种状态。顾次此失彼、手忙脚乱。高度兴奋导致不安全行为。十二技术不熟练遇险惊慌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惊慌失措,甚至茫然。无法进行应急处理,难断方向。十三工作枯燥厌倦心理从事单调、重复工作的人员,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和厌倦感。重复不断无变化的、缺乏自主性、感觉不到有意义和重要性。十
7、四错觉下意识心理这是个别人的特殊心态,一旦出现,后果极为严重。错觉是有刺激物的情况下发生的,一般不会消失(不同于幻觉)十五心理幻觉近似差错莫名其妙的“违章”,其实是人体心理幻觉所致。十六环境干扰判断失误在作业环境中,温度、色彩、声响、照明等因素,超出人们的感觉功能的限度时,会干扰人的思维判断,导致判断失误和操作失误。事故产生与时间的关系 第二章第二章 行为安全行为安全 Behavioral Based Safety Program行行为为安安全全BBS行为安全的定义与意义行为安全的定义与意义概述地讲,行为安全就是关于人的安全,行为安全管理方法的意义在于:保障员工人身安全是遵纪守法的最低要求;行
8、为安全是一种主动预防事故的方法;行为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行为安全有助于消除作业场所的危害;通过行为观察、统计与分析的方法,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促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与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大大改善我们的安全绩效。行为安全的定义与意义行为安全的定义与意义气象学家洛伦兹曾提出一个“蝴蝶效应”的重要理论,大意是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
9、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行为安全的定义与意义行为安全的定义与意义看似荒谬和极端的理论,却说明事物发展对初始条件具有极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因此,安全生产要从防微杜渐开始,“防”在细微之处,“杜”在行动之中。我们应该从注重细节做起,从源头消除偏差,防止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把不安全因素消除于萌芽之中。行为安全的定义与意义行为安全的定义与意义然而在生产中,有些行为因为细小而被忽略,有些现象因为常见而不被重视,这些往往是安全工作的弱点,也是思想意识的盲点,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安全小事,却足以毁掉辛辛苦苦构筑的安全大堤。安全行为观察
10、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及时发现那些细小的不安全因素,改变错误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最终构筑公司的安全大堤。开展安全行为观察,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要能够“小题大做“,不能把安全小事看小,也决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小问题。一个细小的发现和善意的提醒可能就会消除事故。行为安全管理的重点行为安全的重点是“不安全的行为”(或者说“冒险行为”)。但是员工的冒险行为反映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员工自身的行为错误。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发现,许多伤害事故是由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而不安全的行为则是由于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缺陷所引发。行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对员工工作习惯的细心观察和分析可以找到许多潜在的不安全或冒
11、险行为的原因。人的心理状态,比如态度,可能很难客观地界定和直接改变。但有时候它却对由系统因素造成的目标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通常可通过改变导致行为的原因,包括管理体系、安全方针和工作条件,进而改善员工的行为和态度。绝大多数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事故调查证明,在工作场所发生一次伤害事故,其实已发生了数百次的不安全行为。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增加了重大事故发生的概率。要避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就必须减少导致伤害事故的不安全行为;而要排除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控制、避免和消除所有的不安全行为。行为安全管理的核心针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与沟通,以干扰或介入的方式,促使员工认识不
12、安全行为的危害,阻止并消除不安全的行为。行为安全管理理论中的行为安全管理理论中的 4 个主要步骤个主要步骤:识别关键行为收集行为数据提供双向沟通消除安全行为障碍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管理系统、员工身体健康、设施、工艺流程、产品等,是管理系统存在问题的征兆;不安全行为的类型和频率是安全管理现状的尺度,是事故频率的预警信号。不安全行为分析安全行为是个相对概念,是指肇发事故概率很低和使事故损失很低的行为特征,反之则为不安全行为。再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同样一种行为(如酒后),在某种环境中(如休息)就是安全行为,在另一种环境中(如开车)就是不安全行为。按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不安全行为定义为:在某
13、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行为者能力低于系统对行为者能力要求时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行为的功能没有满足系统对行为者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则是相对于行为环境对行为者要求而言的一个相对的概念。有意识不安全行为对行为后果价值过分追求的动力和对自己行为能力的盲目自信,造成行为风险估量的错误;由于个人安全文化素质较低(即行为者缺乏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再加之企业没有建设起较强的安全文化场(即企业群体缺乏对不安全行为的约束力),使之行为者的不安全行为动机不能得到有力的较正。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在行为时不知道该行为的危险性;或者没有掌握该项作业的安全技术,不能正确的进行安全操作;或行为者由于外界的干扰而
14、采用错误的违章违纪作业;或由于行为者出现生理及心理的偶然波动破坏了其正常行为的能力而出现危险性操作等,显然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属于人的失误,按产生失误的根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随机失误,另一种是系统失误。无意识不安全行为随机失误行为者具有安全行为能力,也知道不安全行为的危害,但是由于外界的干扰(如违章指挥等),或行为者自身出现的生理心理状况恶化(例如:疾病、疲劳、情绪波动等),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在出现生理及心理状况恶化状态下作业,多数是行为者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又没有恰当的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这显然是行为者个人的责任,如果生产管理者已经掌握了行为者的状态而未给予适当的调节,甚至坚持进行较危险的
15、操作,则其失误的原因就应属于管理失职,也可以归为违章指挥的范围。无意识不安全行为系统失误系统失误有两种:第一种是人机界面设计不当,不能与人的生理心理条件匹配,创造了必然失误的作业条件,属于人和工程设计问题;第二种是行为者不具备从事该项作业的安全行为能力,或者不知道该项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或者只知道些安全作业条文,而不具备安全操作技术,因此在作业中,凭借自己想象的方法蛮干。也就是说作业者本身就具有必然失误的条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用人不当,或者没有对行为者进行认真的培养和严格安全能力考核,显然出现这种情况是属于违章指挥的结果。博德()以及许多安全咨询服务机构对各类事故统计分析行为安全
16、与企业安全文化行为安全管理理论行为安全管理侧重于识别和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强调不安全的行为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在应用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从现场的、一线员工及监督人员开始,强调经常性的强化措施。比如,在建筑现场,安全人员强调要戴安全眼镜,工人带上安全眼镜。但是,一旦安全管理人员不再强化要求,工人可能又重新倒退到原始状态,不戴安全眼镜。这种现象显示人们的安全行为可能只是受某些强化措施的控制,一旦强化措施消除,不安全的行为又重复出现。安全文化建设(改善安全文化)强调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安全文化影响员工的行为,影响安全程序的实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主要是来自于管理、组织行为和人
17、类学的理论。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是“自上而下”,侧重于改变企业的价值观、组织的理念、领导力等,从而改变和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实现组织的安全目标。这种模式更多地是定性的、主观的和直觉的。人员本质安全化建设人员的安全生理、安全心理、安全技术及安全文化四个方面素质构成与生产系统安全品质相匹配的安全素质系统。不同的产生系统,对人员四项安全项素质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选择的内容及要求的指标就不相同,培养训练的内容及方法也不相同,以生理心理选择为例:电焊工只要求较好的眼手配合能力,而汽车司机还要求眼脚的配合能力;再举生理心理训练例子,电焊工与司机需进行手的定位训练,而司机还需进行脚的定位训练。人员本质安全化
18、建设安全文化体现在员工身上的安全价值观念和安全行为模式,例如:生产活动过程中安全第一观念的强度(即认同程度),是否能构成自觉行为方式的意志;是否能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安全行为的自觉规范能力;是否能在生产活动中自觉的用“四不伤害”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总之安全文化是决定人员安全品质的关键素质。人员本质安全化建设生理心理素质是最不稳定的素质,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引发随机失误;安全技术素质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训练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素质,一般不会有明显的波动,除非生理上心理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肢体障碍,或者生产指挥者强行干予;安全文化素质是在教育、培养、训练、经验中形成的最稳定的素质,几乎不会因暂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为安全 行为 安全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