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复习课件(共23张PPT).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复习课件(共23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复习课件(共23张PPT).ppt(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官员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一、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时期。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荐举和功劳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图强,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和爵位。(3)察举制:汉武帝时期末形成。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4)九品中正制: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
2、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由吏部授官。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一、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2.官员考核办法上计制(秦汉时期)(1)概念: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2)考核人员: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3)影响: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监察官员(1)御史大夫: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刺史: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
3、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秩卑权重,代替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确立:隋炀帝时,政府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3)发展:两宋时“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材料 隋创进士科之后,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
4、修正,以迄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若没
5、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6、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理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答案:答案: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思想),形成,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人才选拔,促进
7、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建设。2.官员考核:(1)隋唐时期: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2)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察地方官。3.监察机构:(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唐朝御史出巡对地方有巨大威慑作用。(2)宋代: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路”为监察区。宋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谏官拥有了监察权。4.官员任命:隋唐以前,中央
8、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吏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官员均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三)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科举制:(1)考试形式: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中者分别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2)考试内容:取材于四书五经。2.监察机构:主要是都察院和六科。(1)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秩轻权重。(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
9、并未变化。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官员任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满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全面考察,考察结果分称职、平常和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通过考察,外地官员中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等八类人,京官中年老有疾、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浮躁和才力不及、贪酷等四类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选择性必修一“观政进士观
10、政进士”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大特征(1)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2)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3)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4)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5)历代统治者注重监察官的遴选。(6)监察活动法律化。(7)凭实绩黜徙,严格考核监察官。(8)监察方式多样化。(9)允许风闻言事。(10)监察权和行政职权混淆。材料材料 18981898,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有为等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11901年,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
11、堂,各府州县学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1906年起,所有乡会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43989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