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优秀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优秀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二第1页,本讲稿共22页第四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一)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第2页,本讲稿共22页(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移情: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强化:鼓励和表扬对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明显效果。第3页,本讲稿共22页二、儿童
2、的攻击性行为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表现形式(一)表现形式1.工具性侵犯。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表现为推、喊或攻击挡路的人。2.敌意性侵犯。伤害另一个人,表现为打、踢、威胁等。3.哈特普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率要高于后者,年龄大些的儿童更多使用敌意性侵犯。第4页,本讲稿共22页(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家庭影响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父母在处理儿童的不良行为时,会更多地采用专制和体罚的方式。2.玩具及电视(1)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和吵嘴的现象更容易发生。(2)越来
3、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但电视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3.社会认知因素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其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有关。第5页,本讲稿共22页三、儿童的道德发展三、儿童的道德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0-2岁):道德认知是不守恒的。(2)他律道德阶段(2-7岁):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评定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等。(3)自律道德阶段(7-12岁):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判断行为还考虑行为的动机,能现实地判断别人,能进行
4、换位思考。(4)更高水平的道德阶段(12岁以上):儿童对规则的理解更多的联系社会,使规则从具体的行为准则变为人与人之间的“观念的互惠”。第6页,本讲稿共22页 总之,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从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断逐步发展为从主观动机出发、以主观的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第7页,本讲稿共22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2.三水平六阶段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意见。分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小学高年级)。判断是非
5、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期望。分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第8页,本讲稿共22页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青年后期)。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维护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分两个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3.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第9页,本讲稿共22页(三)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三)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认知能力 对每个道德阶段来说,个体的认知和换位思考能力是重要条件。2.同龄人的交流 儿童在与同龄人的交流过程中,发现自我、形成社会知觉、获得情感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学前 儿童 社会化 优秀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