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渗氮技术及检验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钢的渗氮技术及检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的渗氮技术及检验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钢的渗氮技术及检验钢的渗氮技术及检验2013年年7月月1目录渗氮基本原理氮化方法渗氮钢及预先热处理渗氮工艺及实践渗氮设备渗氮件的品质检验渗氮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氮化常见问题分析2渗氮基本原理渗氮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钢的渗氮通常在480580进行,抗蚀渗氮或含钛2%以上的钢种的渗氮温度一般也不超过650.渗氮层表面硬度高而且表面处于压应力状态,能显著提高钢的耐磨性与疲劳强度,改善耐蚀性和抗擦伤性能。500以下长时间加热,渗氮层硬度可基本保持不变。渗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钢铁制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性能及抗腐蚀性能。3渗氮基本原理传统的气
2、体渗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动的氨气并加热,保温较长时间后,氨气热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不断吸附到工件表面,并扩散渗入工件表层内,从而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获得优良的表面性能。如果在渗氮过程中同时渗入碳以促进氮的扩散,则称为氮碳共渗。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4氮化原理n零件经过氮化以后,它的表层组织由于氮的渗入而发生了变化。由铁氮系状态图中可知,其形成五种相,即相、相、相、相和相。相是氮在-e中的间隙固溶体,相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将析出相。相是氮在-Fe中的间隙固溶体,即含氮奥氏体。缓冷时相发生共析反应,生成共析组织(+)。相是有序面心立点阵的间隙相,存在于680以下。相有较高的硬度
3、(HV550)和韧性。相是含氮范围很宽的间隙相化合物,室温时含氮量为8.1-11.1%,成分近似于Fe2-3N。随着温度的降低,相中不断析出相。相是以密排六方点阵为化合物Fe2N为基的间隙固溶体,含氮在11.1-11.35%范围内,性脆、耐腐蚀。n氮化层的组织习惯上都说成由白亮层、这三层组成。Fe-N状态图中的相状态图中的相5氮化原理n合金钢中氮化层的形成,氮不仅与铁发生作用,而且与合金元素也发生作用。如果在590以下进行氮化,氮首先溶入-Fe中形成相。当氮达到-Fe的饱和浓度后,便与氮化物形成元素发生作用,按照氮与合金元素亲和力的强弱,依次形成氮化物。例如38CrMoAlA,先形成极为弥散的
4、氮化铝,然后形成氮化钼,最后形成氮化铬。合金元素与氮的亲和力越大,所形成的氮化物越稳定,熔点、硬度也越高。氮化物的稳定性按下列次序降低,即Ti、Al、V、Nb、W、Mo、Cr、Mn、Fe的氮化物。6氮化方法氮化工艺方法硬氮化:学名渗氮,也有人称为常规氮化。渗入钢表面的是单一的氮元素,在方法上有气体法和离子法等。对于结构零件通常选用的钢种为含铬、钼、钛、铝等合金元素的专用钢,也有在其它钢种上进行渗氮的,例如不锈钢、模具钢等。渗氮处理的温度通常在480540范围(既要保持工件的心部的调质硬度又要使渗氮层的硬度达到要求值),处理的时间按照要求深度不同,一般为1570小时,甚至更长。渗氮的着眼点是希望
5、获得较深厚度(0.10.65mm,也有要求更深一些的)具有高硬度的呈弥散状的合金氮化物层(即扩散层),对于出现外表层的化合物层(白亮层)则希望尽可能的浅簿,甚至希望没有。软氮化:软氮化实质上是以渗氮为主的低温碳氮共渗,钢的氮原子渗及的同时,还有少量的碳原子渗入,其处理结果与前述一般气体氮相比,渗层硬度较低,脆性较小,故称为软氮化。软氮化方法分为气体软氮化和液体软氮化两大类。7氮化工艺方法软氮化常用的共渗介质有尿素、甲酰胺和三乙醇胺,它们在软氮化温度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活性碳、氮原子。活性碳、氮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通过扩散渗入工件表层,从而获得以氮为主的碳氮共渗层。气体软氮化温度常用560-5
6、70,因该温度下氮化层硬度值最高。氮化时间常为2-3小时,因为超过2.5小时,随时间延长,氮化层深度增加很慢。软氮化层组织和软氮化特点:钢经软氮化后,表面最外层可获得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白亮层,它是由相、相和含氮的渗碳体Fe3(C,N)所组成,次层为0.3-0.4毫米的扩散层,它主要是由相和相组成。软氮化具有以下特点:(1)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工件变形小。(2)不受钢种限制,碳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铸铁及铁基粉未冶金材料均可进行软氮化处理。工件经软氮化后的表面硬度与氮化工艺及材料有关。(3)能显著地提高工件的疲劳极限、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在干摩擦条件下还具有抗擦伤和抗咬合等性能。8氮化方
7、法渗氮方法:气体渗氮液体渗氮固体渗氮离子渗氮。9氮化方法10气体氮化气体氮化系于1923年由德国AFry所发表,将工件置于炉内,利NH3气直接输进500550的氮化炉内,保持20100小时,使NH3气分解为原子状态的(N)气与(H)气而进行渗氮处理,在使钢的表面产生耐磨、耐腐蚀之化合物层为主要目的,其厚度约为0.020.2m/m,其性质极硬Hv10001200,又极脆,NH3之分解率视流量的大小与温度的高低而有所改变,流量愈大则分解度愈低,流量愈小则分解率愈高,温度愈高分解率愈高,温度愈低分解率亦愈低,NH3气在570时经热分解如下:NH3NFe+3/2H2经分解出来的N,随而扩散进入钢的表面
8、形成。相的Fe2-3N气体渗氮,一般缺点为硬化层薄而氮化处理时间长。气体氮化因分解NH3进行渗氮效率低,故一般均固定选用适用于氮化之钢种,如含有Al,Cr,Mo等氮化元素,否则氮化几无法进行,一般使用强韧化处理又称调质,因Al,Cr,Mo等皆为提高变态点温度之元素,故淬火温度高,回火温度亦较普通之构造用合金钢高,此乃在氮化温度长时间加热之间,发生回火脆性,故预先施以调质强韧化处理。NH3气体氮化,因为时间长表面粗糙,硬而较脆不易研磨,而且时间长不经济,用于塑胶射出形机的送料管及螺旋杆的氮化。11液体氮化液体软氮化主要不同是在氮化层里之有Fe3N相,Fe4Nr相存在而不含Fe2N相氮化物,相化合
9、物硬脆在氮化处理上是不良于韧性的氮化物,液体软氮化的方法是将被处理工件,先除锈,脱脂,预热后再置于氮化坩埚内,坩埚内是以TF1为主盐剂,被加温到560600处理数分至数小时,依工件所受外力负荷大小,而决定氮化层深度,在处理中,必须在坩埚底部通入一支空气管以一定量之空气氮化盐剂分解为CN或CNO,渗透扩散至工作表面,使工件表面最外层化合物89%wt的N及少量的C及扩散层,氮原子扩散入Fe基地中使钢件更具耐疲劳性,氮化期间由于CNO之分解消耗,所以不断要在68小时处理中化验盐剂成份,以便调整空气量或加入新的盐剂。液体软氮化处理用的材料为铁金属,氮化后的表面硬度以含有Al,Cr,Mo,Ti元素者硬度
10、较高,而其含金量愈多而氮化深度愈浅,如炭素钢Hv350650,不锈钢Hv10001200,氮化钢Hv8001100。液体软氮化适用于耐磨及耐疲劳等汽车零件,缝衣机、照相机等如气缸套处理,气门阀处理、活塞筒处理及不易变形的模具处。采用液体软氮化的国家,西欧各国、美国、苏俄、日本。12离子氮化此一方法为将一工件放置于氮化炉内,预先将炉内抽成真空达10-210-3Torr(Hg)后导入N2气体或N2+H2之混合气体,调整炉内达110Torr,将炉体接上阳极,工件接上阴极,两极间通以数百伏之直流电压,此时炉内之N2气体则发生光辉放电成正离子,向工作表面移动,在瞬间阴极电压急剧下降,使正离子以高速冲向阴
11、极表面,将动能转变为气能,使得工件表面温度得以上升,因氮离子的冲击后将工件表面打出Fe.C.O.等元素飞溅出来与氮离子结合成FeN,由此氮化铁逐渐被吸附在工件上而产生氮化作用,离子氮化在基本上是采用氮气,但若添加碳化氢系气体则可作离子软氮化处理,但一般统称离子氮化处理,工件表面氮气浓度可改变炉内充填的混合气体(N2+H2)的分压比调节得之,纯离子氮化时,在工作表面得单相的r(Fe4N)组织含N量在5.76.1%wt,厚层在10n以内,此化合物层强韧而非多孔质层,不易脱落,由于氮化铁不断的被工件吸附并扩散至内部,由表面至内部的组织即为FeNFe2NFe3NFe4N顺序变化,单相(Fe3N)含N量
12、在5.711.0%wt,单相(Fe2N)含N量在11.011.35%wt,离子氮化首先生成r相再添加碳化氢气系时使其变成相之化合物层与扩散层,由于扩散层的增加对疲劳强度的增加有很多助。而蚀性以相最佳。离子氮化处理温度可从350开始,由于考虑到材质及其相关机械性质的选用处理时间可由数分钟以致于长时间处理,本法与过去利用热分解化学反应氮化的处理法不同,本法系利用高离子能之故,过去认为难处理的不锈钢、钛、钴等材料也能简单的施以优秀的表面硬化处理。13渗氮钢及预先热处理n氮化钢的特点氮化钢的特点 优点优点明显提高零件疲劳强度和耐磨性;明显提高零件疲劳强度和耐磨性;具有对水、油等介质的耐腐蚀的能力;具有
13、对水、油等介质的耐腐蚀的能力;零件的变形量很小;零件的变形量很小;氮化层在较高的温度仍能保持其硬度。氮化层在较高的温度仍能保持其硬度。缺点缺点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成本高。14渗氮钢及预先热处理n氮化处理后的性能表面硬度表面硬度 要求高耐磨性的零件,表面硬度高达要求高耐磨性的零件,表面硬度高达HV9001000;仅要求高疲劳强度的零件,表面硬度可以为仅要求高疲劳强度的零件,表面硬度可以为HV500800。心部硬度心部硬度 在氮化处理前零件经受调质处理,零件硬度为在氮化处理前零件经受调质处理,零件硬度为HV200300,为回火索氏体组织,经氮化处理后,心部还具有良,为回火索氏体组织,经
14、氮化处理后,心部还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好的综合机械性能。15渗氮钢及预先热处理n氮化钢的合金化合金元素与钢的氮化工艺合金元素与钢的氮化工艺 氮化工艺的要求:氮化工艺的要求:氮化表面的高硬度;氮化表面的高硬度;氮化表面的脆性满足要求;氮化表面的脆性满足要求;获得足够深的氮化层深度;获得足够深的氮化层深度;尽可能缩短氮化时间。尽可能缩短氮化时间。氮化钢的硬度和耐磨性主要取决于合金氮化物的数氮化钢的硬度和耐磨性主要取决于合金氮化物的数量、大小、种类和分布。但是由于钢中含有一定量量、大小、种类和分布。但是由于钢中含有一定量的的C,因而氮化时总是形成碳氮化合物相。,因而氮化时总是形成碳氮化合物相。1
15、6渗氮钢及预先热处理不同氮化钢的氮化层深度与硬度的关系不同氮化钢的氮化层深度与硬度的关系 17渗氮钢及预先热处理合金元素对氮化层深度和表面硬度的影响合金元素对氮化层深度和表面硬度的影响18渗氮钢及预先热处理n钢的淬透性和淬火工艺钢的淬透性和淬火工艺氮化钢在氮化以前要进行调质处理,因此就必须考虑钢的淬透性和其它淬火工艺性能。铝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铝的存在并不增加钢中碳化物的溶解温度;铬、钼是增大钢的淬透性重要的元素;钛、铌、钒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存在时,需要提高淬火温度,使含钛、铌、钒的碳化物溶于奥氏体中,增大钢的淬透性。要使氮化过程中扩散进入相的氮原子能与钒、钼、铬、铝等原子形成超细微的氮化物,
16、对相基体起有效的硬化作用,那么,在调质处理淬火时,首先要使这些元素较多地溶入奥氏体,淬火成马氏体时使这些元素被保留在马氏体中。19渗氮钢及预先热处理n合金元素与回火合金元素与回火 铬、钼、钒元素溶入马氏体中时,分别能使钢在400500、500600、550650回火时保持高的强度。钼可使钢在510580氮化长期保温和随后炉冷时,不致产生回火脆化。20氮化钢种21常用渗氮钢常用渗氮钢n 常用的合金钢结构有常用的合金钢结构有 40Cr、35CrMo、42CrMo、40CrNiMo、34CrNiMo 38CrMoAl、25Cr2MoV、31CrMoV9 n 合金工具钢有合金工具钢有 H13、Cr12
17、、Cr12MoV1、W28Cr4V22渗氮前的预先热处理n为了保证渗氮零件心部具有必要的力学性能(也称机械性能),消除内应力,提高渗氮效果良好的原始组织和减少尺寸变化,零件渗氮前必须进行不同的预先热处理。氮化工艺参数对预先热处理工艺的要求预先热处理中最后一道工序的加热温度至少要比渗氮温度高10(一般高2040)。否则,零件在氮化过程中其心部组织及力学性能将发生变化,零件的变形量将无法控制。精度高的零件在粗磨前后应进行12次去应力退火,处理温度必须高于渗氮温度,通常以高出30左右为宜。去应力退火可显著减少渗氮后的变形和尺寸变化。常用的预先热处理工艺常用的预先热处理工艺有调质、淬火+回火、正火及退
18、火。调质是结构钢常用的预先热处理工艺,调质的回火温度至少要比渗氮温度高10(一般高2040)。回火温度越高,工件硬度越低,基体组织中的碳化物弥散度愈小,渗氮时氮原子易渗入,渗氮层厚度也愈厚,但渗层硬度也愈低。因此,回火温度应根据对基体性能和渗层性能的要求综合确定。调质后理想的组织是细小均匀分布的索氏体组织,不允许存在粗大的索氏体组织,也不允许有较多的游离铁素体存在。23渗氮前的预先热处理常用的预先热处理工艺常用的预先热处理工艺调质引起的脱碳对渗层脆性和硬度影响很大,所以调质前的工件应留有足够的加工余量,以保证机械加工时能将脱碳层全部切除。对渗氮后要求变形很小的工件,在精加工前(如精磨)还应进行
19、一次或多次稳定化处理,处理温度应低于调质温度而高于渗氮温度。调质后,若工件的硬度或金相组织不合格,允许返工。工、模具钢渗氮前的预先热处理一般采用淬火+回火处理。不锈钢渗氮前的预先热处理一般采用淬火+回火,目的是为了消除加工应力和改善组织。对硬度要求不高的工件可采用退火处理。奥氏体不锈钢通常采用固溶处理。正火预先热处理只适用于对心部强度和韧性要求不高的渗氮件,正火时冷却速度不宜过慢。尺寸较大的零件不宜采用正火处理,因正火时过慢的冷却速度会产生粗大组织,渗氮后表面硬度低且不均匀。正火后不合格的工件允许返工。球铁的预先热处理多采用正火处理。退火处理在钛合金中运用较多,结构钢中极少采用退火处理。38C
20、rMoAl钢不允许采用退火处理,否则渗层组织结构中易出现针壮氮化物。对于经过变形(如冲压、锻造、机加工等)的零件,应进行去应力退火处理,以减小渗氮变形。还需要说明的是,细小的原始组织比粗大的原始组织渗氮后有更高的表面硬度及良好的硬度梯度,因此,正火时冷却速度不易过慢,调质时回火温度不应过高,保温时间不应太长。截面尺寸大的零件不易用正火态,而应调质处理。总之,采用何种预先热处理工艺,应依据工件的使用性能综合确定。24渗氮工艺及实践渗氮工艺及实践n 合金结构钢工艺路线合金结构钢工艺路线 一般渗氮结构钢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是毛坯锻造一般渗氮结构钢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是毛坯锻造-正正火或退火火或退火-切削
21、加工切削加工-调质处理调质处理-精加工精加工-渗氮。渗氮。调质处理的淬火加热温度对渗氮件质量有很大影响,调质处理的淬火加热温度对渗氮件质量有很大影响,淬火加热温度过高,奥氏体晶粒粗大,使渗氮层出现淬火加热温度过高,奥氏体晶粒粗大,使渗氮层出现脉状组织,出现网状氮化物。淬火时的冷却速度对调脉状组织,出现网状氮化物。淬火时的冷却速度对调质后的组织有重要影响,大块游离铁素体质后的组织有重要影响,大块游离铁素体,贝氏体的出贝氏体的出现既影响调质后的机械性能,也显著影响渗氮层的氮现既影响调质后的机械性能,也显著影响渗氮层的氮化物形态。此外,调质处理的回火温度对渗氮速度和化物形态。此外,调质处理的回火温度
22、对渗氮速度和渗氮层的表面硬度也有明显的影响。渗氮层的表面硬度也有明显的影响。25渗氮工艺及实践渗氮工艺及实践n结构钢的气体渗氮工艺结构钢的气体渗氮工艺 气体渗氮的工艺参数主要有渗氮温度,气氛的氮势和渗氮时间。参数气体渗氮的工艺参数主要有渗氮温度,气氛的氮势和渗氮时间。参数的确定应根据零件的使用性能对渗氮层所提出的渗层组织结构性能要求的确定应根据零件的使用性能对渗氮层所提出的渗层组织结构性能要求根据所用材料及渗氮规律来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所用的渗氮设备,零件根据所用材料及渗氮规律来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所用的渗氮设备,零件对渗氮后变形的要求,以及经济性等因素来综合制定。对渗氮后变形的要求,以及经济性等
23、因素来综合制定。常规渗氮工艺常规渗氮工艺 等温渗氮工艺等温渗氮工艺(一段渗氮法)(一段渗氮法)它是在同一渗氮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的渗氮方法。通常在它是在同一渗氮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的渗氮方法。通常在490-510渗渗氮,渗氮变形小,可获得最高的渗层硬度,但渗速较慢,渗氮时间较长。氮,渗氮变形小,可获得最高的渗层硬度,但渗速较慢,渗氮时间较长。典型工艺如图典型工艺如图5所示所示。这种工艺适用于变形要求严格,硬度要求高的零件。这种工艺适用于变形要求严格,硬度要求高的零件。图图5 26渗氮工艺及实践渗氮工艺及实践 二段渗氮二段渗氮 第一段渗氮温度和氮势与等温渗氮相同,目的是形成弥散度大的细小的沉第一段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技术 检验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