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健康精.ppt
《幼儿的心理健康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的心理健康精.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幼儿的心理健康第1页,本讲稿共66页本章导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个时代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压力。人类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本章介绍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矫治方法,以指导幼教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早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第2页,本讲稿共66页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健康 主要内容: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二节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第3页,本讲稿共66页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2、 本节导言v 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是第一重要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简言之,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v幼儿卫生保健的任务不仅仅是维护幼儿的生理健康、防治疾病,而且也包括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使之具有良好的适应状态。v对于躯体健康可以根据医学标准作出诊断,但是如何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呢?第4页,本讲稿共66页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幼儿“理想”的心理健康标志:1、智力发展正常 4、行为统一协调 2、情绪稳定愉快 5、性格乐观开朗 3、人际关系和谐 6、自我意识良好 第5页,本讲稿共66页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
3、的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正常的幼儿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将儿童的平均智商(IQ)定为100分,IQ在140以上的成为天才,IQ低于70的可能存在智力低下问题。第6页,本讲稿共66页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2、情绪稳定愉快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和同情心。在他们身上,
4、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心境,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第7页,本讲稿共66页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3、人际关系和谐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逐渐学会与现实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虽然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较差,但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他们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心理不健康的幼儿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第8
5、页,本讲稿共66页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4、行为统一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渐变得有条理,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心理健康的幼儿行为通常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一个人的行为经常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具有攻击性行为、遗尿等,则是不健康的表现。第9页,本讲稿共66页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5、性格乐观开朗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性格良好反应了人格的健全与统一。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个性方面常表现出: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
6、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等特点。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等。第10页,本讲稿共66页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6、自我意识良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幼儿在语言中出现“我”时,就可以说他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标志)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幼儿,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对自己表现出自爱、自尊,并拥有自豪感;对他人则表现出友善、同情、尊敬和信任。第11页,本讲稿共66页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提示:上述标准是心理
7、健康的一种粗线条的标准,它远不及测量人的各种生理指标那样具体和客观。在日常生活中常参照以下几点具体的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心情开朗和愉快,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合群,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应变能力较强,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各种变化,自控力较好,没有不良习惯和嗜好;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良好。”第12页,本讲稿共66页第二节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本节导言 心理卫生是一个外来词,也叫精神卫生。幼儿的心理卫生要求按照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通过合理的教育训练和医疗防治措施,培养
8、和发展幼儿正常行为,同时还要矫正一些异常行为。因此,了解幼儿异常行为及其类型,掌握幼儿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矫正方法,对于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心理卫生问题,就是平时常说的毛病,或是不正常的行为,比如,吸吮手指、口吃、遗尿、说谎、攻击性行为、习惯性阴部摩擦等。造成幼儿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与矫正?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第13页,本讲稿共66页 第二节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一)、概念 心理卫生的概念:指一种状态。在这里,“卫生”与“健康”同义,指某人心理处在健康状态。指一项工作。即促使人们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的保健工作。指一门科学。即心理卫生学,
9、它是研究如何开展心理保健工作,如何使群体与个体形成良好行为,如何使这种工作的行为转变为与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相适应的应用性科学。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实际形成的奠基时期。这一阶段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落后和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和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第14页,本讲稿共66页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二)、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1、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 正常即平常,如果某个幼儿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的,那么这个幼儿心理正常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而他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而他有,这都可能是不正常点的。举例说明:2-3岁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
10、发脾气,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到了上学的年龄还天天发脾气的话,那可能就不正常了。再比如,有的小孩夜晚睡熟后突然起身,做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以后自行上床入睡,第二天对昨晚发生的一切茫然不知,这是夜游症,在正常幼儿身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第15页,本讲稿共66页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二)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2、行为表现的程度 虽说某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大多数幼儿都有的,但某幼儿表现得严重性超出了大多数幼儿的表现程度,也属于不正常。例如:受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判断不了事实的真伪虚实,常出现说谎的现象。但如果幼儿经常编造谎言来达到某种目的,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顽习。这就不正常了。第1
11、6页,本讲稿共66页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二)、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3、从个体的发展来看 正常的幼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这种发展尽管时快时慢,但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如果幼儿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那很可能就不正常了。举例说明:2-3岁的幼儿由于大脑的发育不完善,夜间尿床是正常的。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儿到了5岁,就具有了自行控制排尿的能力了。如果幼儿上学了还天天尿床,这就不正常了。第17页,本讲稿共66页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一)、情绪障碍 1、幼儿期恐惧 表现:幼儿对特定的动物、人、物品或情境所产生的过分的或不合理的恐
12、惧和回避反应。幼儿期主要的恐惧对象有生疏的动物和情境、陌生人、闪光、阴影、噪声、黑暗、孤独、梦境等。原因:幼儿的恐惧多数产生于父母和成人的恐吓和幼儿自身的直接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自行消退,如果恐惧感长期不消退,就有可能导致幼儿的退缩或回避行为。矫正:家长和教师不可采用恐吓、威胁的方法教育幼儿,应积极鼓励幼儿投入到所恐惧的情境中,学会如何应付而不是消极回避。必要时采用系统脱敏法,使幼儿分阶段逐步接近所恐惧的事物,从而减轻对特定事物的恐惧。也可采用示范法予以矫正。第18页,本讲稿共66页系统脱敏法 概念: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所以又称交互抑制法。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
13、时,施加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说到实质上,“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简而言之,系统脱敏法是指通过渐进的方式来使人逐渐适应他原本不能适应的东西。第19页,本讲稿共66页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一)情绪障碍 2、幼儿强迫症 表现:幼儿强迫症表现为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二者兼有。原因:研究表明,幼儿的个性特征,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不当,教师惩罚,父母不和,孩子突然遭
14、遇精神创伤,患严重的躯体疾病都可能是诱因。矫正:要给予幼儿心理支持,帮助幼儿建立信心,鼓励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合作。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制止症状或体罚幼儿。要注意对幼儿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为他们创设宽松、融洽的生活氛围。这对于预防幼儿强迫症将起到重要作用。第20页,本讲稿共66页名词解释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多种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和 冲动。强迫行为:是指一些刻板的、仪式性的行为,反复地去做。第21页,本讲稿共66页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二)、行为障碍 1、夜惊:是一种睡眠障碍。它的发生与白天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男孩发生夜惊多于女孩。表现:在睡眠中惊醒,突然哭喊出
15、声,两眼直视,并从床上坐起,表情恐惧,且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这时,如果叫醒他,通常难以唤醒,对于他人的安抚,他一般不予理会。夜惊的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过后可再度入睡,醒后对此事基本上没有记忆。原因:幼儿夜惊,多由心理因素引起,如离开亲人进入到陌生环境,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惊险电影或听了情节紧张的故事,或卧室空气污浊,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鼻咽部疾病致睡眠时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和癫痫发作也可导致夜惊。矫正: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主要从解除产生夜惊的心理诱因和改变不良环境因素入手,及早治疗躯体疾病。还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第2
16、2页,本讲稿共66页小常识夜惊v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安定。v夜惊指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睡眠障碍,主要为反复出现从睡眠中突然醒来并惊叫,通常发生在睡眠前三分之一阶段,大约在入睡后1530
17、分钟;发生于NREM睡眠时段。v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两眼直视,手足乱动,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约持续1-10分钟。难以唤醒,当时意识呈朦胧状态。醒后有意识和定向障碍,不能说出梦境内容,对发作不能回忆。第23页,本讲稿共66页夜惊的原因v(1)儿童时期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如果孩子发作夜惊的情形不很明显或偶一为之,父母们则不必过分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逐
18、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性的。v(2)心理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因素,包括情绪的焦虑、压抑、紧张不安等等。有些情绪刺激是暂时或临时的,比如白天玩儿得太疯狂、晚上看了恐怖惊险的影片或听了恐怖故事。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还有一些情感上的刺激,比如有亲人突然离世(尤其是自小就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或分开(爸爸妈妈出差之类的情况),再比如单亲家庭,这些心理情感上的刺激,往往会比较微妙和深入,给孩子精神上的压力和紧张感也会更大;再有就是家长对孩子
19、的要求过高过苛或者态度激烈,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从而夜晚睡觉出现惊厥。v(3)持续的夜惊则可能是由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如大脑神经营养供应不足、大脑发育有异常、大脑皮层中枢、丘脑、垂体等大脑器官之间的相互调节不好,内分泌等原因造成的肥胖,以及严重的钙缺乏症,都使可能导致夜惊发作的病理性原因。这就需要到医院请医生诊治了。第24页,本讲稿共66页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二)、行为障碍 2、梦游 表现:在睡眠状态中起床行走,做一些穿衣、开门、来回走动、搬动杂物等简单或复杂动作,可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然后上床入睡或睡于它处。梦游发作时面部表情呆滞,神态迷惘,难以唤醒。醒后对夜间行为多不
20、能回忆。原因:常与幼儿大脑皮质抑制过程不完善有关。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或过度兴奋是其主要诱因。与机体疾病亦有关系。矫正:首先是查明原因,排除机体因素和药物诱发因素。属功能性的,多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不需特殊处理。对非功能性患者的矫治,应消除引起幼儿紧张、恐惧的各种因素,避免过度疲劳,不要在幼儿面前谈论梦游情况,发作时应予以保护,要认真消除房间内的危险物品,防止幼儿从窗户等处跌落。第25页,本讲稿共66页小常识梦游v梦游症俗称“迷糊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
21、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夜惊发作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v据统计,梦游者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6%,其中大多是儿童和男性,尤其是那些活泼与富有想象力的儿童,大多都出现过数次。而患有梦游症的成年人大多是从儿童时代遗留下来的。如果将仅出现一次梦游的儿童也算进去,梦游的出现率约25%。一般来说,儿童梦游不算什么大毛病。相比之下,成人梦游则少
22、得多了,但成人梦游则是一种病态行为。第26页,本讲稿共66页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二)、行为障碍 3、遗尿症:5岁以上幼儿,因不能控制自己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由于遗尿多发生于夜间,故也称夜尿症。表现:通常男孩多于女孩。遗尿分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前者指从小到大一直遗尿,从未建立起膀胱控制;后者指曾一度建立起膀胱控制,后又丧失控制。两者均以夜间遗尿最为常见。原因:由生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约占10%,如蛲虫症、膀胱疾病等,均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而大部分遗尿症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家庭教育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幼儿白天疲劳过度,引起夜间睡眠过深或精神紧张,如
23、初次入学、环境骤变,家庭破裂,均有可能导致遗尿。家长对幼儿不适当地惩罚,有可能使遗尿延续。矫正: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对幼儿自觉排尿的训练,是基本的矫正方法。第27页,本讲稿共66页小常识遗尿症v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瓣膜)、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v原发性遗尿的主要
24、病因可有下列几种: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在睡眠后憋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睡眠过深:未能在入睡后膀胱膨胀时立即醒来;心理因素:如患儿心理上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失去照顾。患儿脾气常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遗传因素:患儿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较高的遗尿症发病率。v诊断原发性遗尿的原则主要为排除继发性遗尿的各种病因。病史: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体检: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实验室检
25、查:尿常规、尿培养。X线检查: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第28页,本讲稿共66页遗尿症的治疗v1.一般治疗v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在整个疗程中,要树立信心。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者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引起遗尿的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的精神诱因及可能存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心理健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