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608024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英文名称: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总 学 时:64讲课学时:56实验学时:0学分:4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环境学概论等执笔人:王岩审定人:张金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先修完高等数学、环境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途径和机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同时,还要求掌握与此
2、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及其发展前景,一方面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实际操作、设计等实践实验能力。1、使学生掌握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减少污染物的形成;结合污染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学习污染物的扩散、传输,学会计算排放源强与环境浓度间的关系。2、使学生掌握颗粒物的物理性质及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为除尘打下基础。掌握各种除尘器的除尘原理,设备结构组成,运行的工艺参数以及初步的除尘器设计。3、使学生掌握气态污染物的扩散、吸收、吸附和催化等这些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废气脱硫、脱硝和除去 VOCs 打下基础。了解各种脱硫
3、、脱硝和 VOCs 控制工艺的过程、特点与设备。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系统的学科体系。处理好学科各章节的内容,把握经典知识与现代知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多学科间知识交叉的关系。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研究的实际,注重采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现实污染问题。4、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后复习和阶段性、期末的总复习。特别是总复习可以建立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科系统性、整体性的观点。适当组织一些讨论和答疑。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综合
4、防治措施。难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教学要求:1.了解大气污染的分类、组成、分布及大气污染问题;2.理解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定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大气与大气污染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3.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对植物的伤害3.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4.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第四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第五节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教学重点:重点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重点掌握燃烧所需空气体积、产生的烟气体
5、积和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难点:理论烟气体积、实际烟气体积和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教学要求:1.了解燃料的种类、组成;2.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3.掌握燃烧的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 燃料的性质(煤、石油、天然气和非常规燃料)第二节 燃料燃烧过程1.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2.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3.燃烧产生的污染物4.热化学方程式第三节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1.烟气体积计算2.污染物排放量计算第四节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第五节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第六节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教学重点:大气层结构及大气的热力过程。难点:大气的热力过程;
6、大气稳定度和逆温。教学要求:1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2理解大气圈的结构和主要气象要素;3掌握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4掌握风速随高度的变化;5.理解地方性风场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1.大气圈垂直结构2.主要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气湿、风向和风速、云况、能见度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1.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2.气温的垂直变化3.大气稳定度4.逆温5.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1.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2.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3.近地层中的风速廓线模式4.地方性风场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教学重点:影响污染物稀释扩散法控
7、制的有关条件;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烟囱高度的设计方法。难点:污染物稀释扩散法控制,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教学要求:1.了解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2.掌握高斯扩散模式;3.理解烟囱高度的设计方法和厂址的选择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1.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2.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3.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4.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5.颗粒物扩散模式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1.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2.扩散参数的确定第四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1.封闭型扩散模式2.熏烟型扩散模式第五节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第六节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第七节 烟囱高度的设计第
8、八节 厂址选择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教学重点:颗粒物的重要物理性质,包括粒径和粒径分布,密度,荷电性和导电性等;除尘装置性能指标(压力损失、分级除尘效率和总除尘效率);除尘技术的理论基础,即不同作用力下对颗粒物的捕集,包括重力、离心力、静电力和惯性碰撞。难点:对数正态分布及颗粒物捕集的动力学理论基础。教学要求:1.掌握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其他物理性质;2.掌握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技术指标;3.掌握颗粒物捕集的动力学理论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 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1.颗粒的粒径: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函数:算数平均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对数正态分布第二节 粉尘的
9、物理性质真密度、堆积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导电性、粘附性、自燃性和爆炸性第三节 净化装置的性能1.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2.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第四节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1.流体阻力2.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3.重力沉降4.离心沉降5.静电沉降6.惯性沉降7.扩散沉降第六章 除尘装置教学重点:机械除尘器作原理、结构与设计;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选型和设计;过滤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选型和设计;除尘系统的选择设计与除尘器的发展。难点:旋风除尘器、电除尘器、文丘里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教学要求:1.了解除尘器的类型,包括各种干式和湿式除尘器;2.掌握各种除尘器
10、的工作原理,除尘效率的计算;3.能进行除尘器的简单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节 机械除尘器1.重力沉降室2.惯性除尘器3.旋风除尘器()结构组成()气流运动()压力损失()除尘效率()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设计选型第二节 电除尘器1.工作原理2.电晕放电3.粒子荷电: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4.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德意希公式或安德森方程5.被捕集粉尘的清除6.电除尘器的结构7.粉尘电阻率8.电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9.热端电除尘器第三节 袋式除尘器1.工作原理2.压力损失3.袋式除尘器的滤料和清灰(机械振动清灰、逆气流清灰和脉冲喷吹清灰)4.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5.电袋除尘器(视频资料)第四节 湿式
11、除尘器1.概述2.除尘机理3.喷雾塔洗涤器4.旋风洗涤器5.文丘里洗涤器第五节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教学重点:双膜理论模型,吸收的机理,吸收速率,吸收设备的计算;吸附剂,吸附速率,吸附机理,吸附设备性能特点及固定床和移动床的计算;催化剂,催化原理,催化动力学。难点:吸收塔的设计,吸附设备的计算和催化反应动力学。教学要求:1.掌握气体扩散、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的基本原理及相关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1.吸收原理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1)相互接触的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存在着一个很薄的流体膜层。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2)
12、相界面没有传质阻力,即溶质在相界面处的浓度处于相平衡状态。(3)在膜层以外的两相主流区由于流体湍动剧烈,传质速率高,传质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相际的传质阻力集中在两个膜层内。2.物理吸收传质计算3.化学吸收传质计算4.吸收设备:吸收塔塔高的计算第二节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1.吸附原理2.吸附剂3.吸附速率4.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固定床与移动床的计算第三节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1.催化原理与催化剂2.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内扩散控制、外扩散控制以及宏观动力学方程)3.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4.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第八章 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教学重点:燃烧中燃料脱硫技术即流化床燃烧技术
13、,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难点:流化床燃烧脱硫技术,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教学要求:1.了解硫循环及硫排放;2.了解燃烧前燃料脱硫;3.掌握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4.理解和掌握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 硫循环及硫排放第二节 燃烧前燃料脱硫1.煤炭的固态加工2.煤炭的转化3.重油脱硫第三节 流化床燃烧脱硫1.流化床燃烧技术概述2.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化学过程3.流化床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4.脱硫剂的再生第四节 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第五节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1.烟气脱硫方法概述2.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3.喷雾干燥法烟
14、气脱硫技术4.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技术5.海水烟气脱硫技术6.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技术7.干法烟气脱硫技术8.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比较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教学重点:燃烧过程中热力型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先进的低氮氧化物燃烧器,烟气脱硝技术难点:热力型氮氧化物形成的热力学,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SCR 与 SNCR 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氮氧化物性质和来源;2.理解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3.掌握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 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第二节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1.热力型氮氧化物形成的热力学与动力学2.瞬时氮氧化物的形成3.燃料型
15、氮氧化物的形成第三节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1.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2.先进的低氮氧化物燃烧器第四节 烟气脱硝技术1.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2.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3.吸收法净化烟气中的氮氧化物4.吸附法净化烟气中的氮氧化物第五节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第六节 氮氧化物控制的经济评价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或编)次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讲课263习题课1讨论课实验其他合计273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总复习合计71218422562341547132042264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课外习题见课件和教案。讨论课内容见课件相关章节。六、作业与考核方式作业:见课件和教案。考核方式:闭卷。平时成绩占20%,主要参考随堂考勤(10%)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情况(1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80%。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参考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马建锋,李英柳编著.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王丽萍,陈建平编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年。八、说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