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df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一、什么是理论 p87理论涉及的几个相关名词:概念、观点、理论、原则和模式。理论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或系统化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包括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论知识理论和作为(实践)模式的实践理论实践理论。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在社会实务中的作用)第一,解释,即社会工作者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及其产生的原因等问题
2、作出解释和判断;第二,预测,即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据理论对服务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影响服务对象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服务对服务对象可能产生的效果等进行预测;第三,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即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理论找到助人的办法和途径;第四,发展新的理论,即社会工作者可以发展或创建新的理论(一方面借助于社会工作实践来充实理论,另一方面,对原有的理论的质疑也会产生新的理论)。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社会工作理论分类可以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英国的社会工作学者大卫社会工作理论分类可以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英国的社会工作学者大卫.豪的根据内容将社会豪的根据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工作理论
3、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和“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前者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后者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其二是另一位社会工作学者马其二是另一位社会工作学者马尔科姆尔科姆.佩恩根据本体论和方法论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佩恩根据本体论和方法论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代理论。前者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或观察,强调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后者则认为知识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不是中立和客观的,强调知识是
4、权力的反映。(一)大卫(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豪对社会工作 的分类的分类1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简单,实则涉及事物根本属性的问题需要回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工作者怎么去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并可能决定所服务的结果。所谓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使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着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2 2、社会工作理论、社
5、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在“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的基础上,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统一的目标。两种理论的关系。两种理论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社会工作理论实施过程中要以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为基础,确定具体的服务计划;实践中的社会工作理论又能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提供材料。(二)马尔科姆(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佩恩的分类马尔科姆.佩恩根据不同理论背后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现代主
6、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所谓实证主义理论实证主义理论就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原则。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或观察,价值与知识无关 强调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在方法论上,认为只有经过人们感官获得并经过实验验证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强调实验方法的普适性。它要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须是中立的或科学的。如何评价这种理论?如何评价这种理论?实证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将自己定位为修正那些偏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及个人问题,其目标是使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都不要偏离社会的基本目标。现代主义者的信仰系统已经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它的一个缺陷在于它关注了人与社会的共同本质,却忽视了其差异性
7、和独特性。特别是在对人的看法上,只强调客观性而忽视了主观性的一面。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对世界更为复杂的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知识其实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观念也只是现实的符号表征,它指代现实,但不是现实本身。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符号、语言从来没有脱离它的主体而独立存在。每个人使使用的符号、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都是与其个人特征、利益、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直接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那里,知识是权力的反映。沃.威尔士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五个特征:后现代主义的五个特征:第一,后现代是人们看待世界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其标志是机械论世界观已经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危机;第二,后
8、现代是告别了整体与统一性的时代;第三,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基本观念的时代;第四,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第五,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直接引起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佩恩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者的疑问:知识所陈述的事实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知识)?谁说事实是这样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让他们用这样的方式陈述事实?后现代主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颠覆了行动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全新的视角。第二节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工作理论精神分
9、析取向社会工作理论【本节知识重点】【本节知识重点】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1887 年弗洛伊德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 年发表自我与本我。其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只重视内在冲突和潜意识,自创“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人内在精神中有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其本质是社会的、合作的,会主动寻求目标;荣格反对弗洛伊德过度强调“性”,认为精神不只是由原欲本能构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对精神分析如果理论的一个突破。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打破了精神分析理论只关注人的内在世界的取向,转而关注内在
10、心理动力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被后人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强调或修正,而发展出多个不同的分支。精神分析理论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 年代都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盛行的原因有三个:一是 20 年代社会工作方法在助人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二是儿童引导运动的推动;三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战争受害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深入的精神服务。自此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影响
11、美国的社会工作,并且在 60 年代之前一直是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理论之一。60 年代以后,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治疗方法。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个方面:(一)心灵的构成即潜意识理论(一)心灵的构成即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潜意识与意识不同,是非理性的,但对人的行为发生了重要影响。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无所不在。(二)人格结构。(二)人格结构。将人格分为本我(内驱力和欲望)、自我(意识和前意识)、超我(意识、前意识和部分潜意识即良心和理想)。三者之间如能保持和谐平衡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当人格失调时,治疗的焦
12、点应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三)焦虑与防卫机制(三)焦虑与防卫机制焦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本我违反超我,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出现冲突,产生焦虑即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防卫机制是自我为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具体的服务机制见 p93(四)(四)性心理发展性心理发展。以人的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划分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如果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欲望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和问题行为,从而需要帮助和治疗。三、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三、精神分析理
13、论的实务原则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问题源于内在的精神冲突,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潜藏在潜意识中,理性无法觉察。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并能洞察和顿悟。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2.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和接纳。四、精神介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四、精神介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关
14、注的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引人到临床社会工作中。一般来说,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治疗情境的建立。第一,治疗情境的建立。即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明确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第二,治疗关系的建立。第二,治疗关系的建立。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将自己痛苦的经验讲述出来第三,治疗性对话。第三,治疗性对话。这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
15、性倾听、诠释过程。诠释过程。自由联想的关键在于让服务对象能够将最原始的想法与感受讲出来,以便社会工作者捕捉其深层的心灵活动。倾听是一种广泛的倾听。诊诠释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内心了解的行动第三节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本节知识重点】【本节知识重点】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整合而来的。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
16、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所以,行为主义关注结果而不关注原因。认知学派源自阿德勒的心理分析理论。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
17、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斯金纳等又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 世纪 60 年代,班都拉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观察学习学说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为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在认知理论之下,贝克首先提出了认知治疗。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也是在认知治疗理论基础上的发展。(二)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认知学派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人
18、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好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而认知包含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如知识、意识、智力、思维、想象、创意、规划和谋略、理性、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化、分类、归属、象征化、幻想、梦想等,甚至记忆和注意力等高级心理活动。认知学派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结合在一起,称为认知行为学派,但是,这两种学派还是有分歧的。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
19、的作用,认知对个人行为的解读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第三,根据艾利斯认知的“ABC 情绪理论框架”,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是非理性的认知则可能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 A 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 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C 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第五,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
20、认知在修正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最终都会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重点)(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1、界定对服务对象(受助者)问题看法的原则。(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2)问题的内在性与外在性。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仅是外在层面的,更是认知的结果。个人能力不足、习惯性思维都可以造成个人认知的错误,以致无法发出正确的行为。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3)服务对象
21、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2、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3、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在助人的过程中,为了使服务对象改变,一方面要协助他(她)做到自我了
22、解、自我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2、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3、助人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三)助人的策略和步骤助人的一般过程是,首先帮助受助人改变错误的认知,然后根据社会学习原理用正强化、负强化和示范的方式帮助受助人逐渐形成想要的行为,除去不想要的行为,并使受助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2、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
23、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5、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四)结案和跟进当受助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预期改变并回到正常轨道时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作为助人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如何评价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实务中
24、。由于综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它能够从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着手帮助受助者实现改变的目标,而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但是,认知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心理功能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三者的交互作用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助人实践中很难明确分清三者的不同作用。其次,认知行为理论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依赖,所以在面对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个体时,其适应性就受到很大的限制。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本节知识重点】一、社会支持理论发展的历史鲍尔拜首先在精神医学领域提出了依附理论,强调早期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的重
25、要性。20 世纪 70 年代,柯伯和卡塞尔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社会支持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于社会支持概念的研究;关于影响个人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因素的研究;关于社会支持影响个人心理状态的机制研究,特别是关于压力、社会支持、应对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在美国,是支持网络用于临床治疗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斯拜科特以社会网络干预的方法训练治疗者,推广社会网络治疗理论。他提出了网络干预的概念。20 世纪 70-80 年代,社区支持计划迅速发展,在治疗过程中,非正式网络发挥了不能替代的作用。1987 年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组织将非正式网络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四 社会工作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