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pdf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必修二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人教版)(人教版).专业.目目录录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变化.1.1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2一、人口的迁移.2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3一、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3二、合理人口容量.3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4.4第一节 城市部空间结构.4一、城市形态.4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4三、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5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6一、城市的不同等级.6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
2、系的启示.6第三节 城市化.6一、什么是城市化.6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7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第三章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9.9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9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9二、农业地域的形成.9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0一、季风水田农业.10二、商品谷物农业.11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2一、大牧场放牧业.12二、乳畜业.12第四章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4.14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14一、工业区位因素.14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4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15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
3、5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5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16.专业.一、传统工业区.16二、新工业区.16第五章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8.18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8一、主要运输方式.18二、交通运输布局.19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19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9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19第六章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20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0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0二、直面环境问题.20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20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20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的必然性.20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1.专业.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期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开始后人口变化特点人口变化特点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慢人口数量增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增长速度较快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件改善,寿命提高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原因原因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国家国家增长水
5、平增长水平增长特点增长特点原因分析原因分析变化趋势变化趋势举例举例俄罗斯发达较低水平增长缓慢国家生育观念的转变等甚至负增长日本政治独立;发展中较高水平增长很快经济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专业.措施措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比较稳定,德国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中国控制人口数量趋于缓慢印度提高人口素质巴基斯坦.增长模式增长模式出生率出生率特特死亡率死亡率高高极低原始型原始型高高较低传统型传统型高低高快速增长不断增长现代型现代型低低低零增长或负增长点点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极为缓慢原始森林等较落后的发亚
6、、非、拉丁美洲的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分布分布地区的落后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民族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趋势: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正在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2)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信仰。地区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类型类型时间时间原因原因特点特点路线路线.专业.殖义扩和资本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洲人到美洲、非洲主义发展二战前地理大发现和未开发地区国际
7、迁移新航线开辟从发展中国家到发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各国经济发展不达国家二战后平衡定居移民减少,流亚打工动工人增加南欧、非洲人到西欧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20 世纪计划经济体制80 年代户籍管理制度中期前国迁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移地到沿海20 世纪山区到平原80 年代中期后“民工潮”3、美国的人口迁移时间时间19 世纪中期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20 世纪 2060 年代南北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灾害、农业危机原因原因大规模西移由乡村流向城市由南部迁往北部和西部方向方向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有计划、有组织地区的建设种人员支援西部、地和边疆南亚、南欧
8、、非洲人到西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从已知开发国家到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由东北部工业区迁往西、南部.专业.初4、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人才、劳动力的流失。(2)对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5、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
9、育及婚姻家庭等)。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3)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2、其他因素:战争、社会变革、国家政策3、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1)古代: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2)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一、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10、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专业.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2)影响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二、合理人口容量二、合理人口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紧迫性: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
11、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5、我国解决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6、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1)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3)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专业.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第一节 城市部空间结构城市部空间结构
12、一、城市形态一、城市形态1、城市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布与原因举例地势平坦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土壤肥沃(大西洋沿岸平原);平原大多数城市便于农耕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西部利于交通联系沿海平原);地节省建筑投资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部平原)形热带高原地区气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候较凉爽多分布在沿河地势平坦,临近山区(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谷底和开阔地水源,利于交通气候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区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河运货物在此转运起点汇合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岷江、长江);(嘉陵江、长江);(汉处运江、长江)河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河口和流转运和中转曲
13、线利用天然河流防卫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处河心利用天然河流防卫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岛、开滦自煤炭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我国、鹤岗、然石油英国阿伯丁;我国、玉门、克拉玛依资金矿南非的约翰斯堡源铁矿我国、马车北方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古代的城(两条驿道的交点)帆船南方多数城市在河流的汇合处交铁路我国在京广线上的,;陇海线上的,京广线的株洲等;通和等运河城市(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发展比较快;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河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发展缓慢)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省级行政中心专门新建的城市作为首都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
14、兰堡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梵蒂冈其他因素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等.专业.2、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3、城市形态的类型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团块状组团状组团状条带状条带状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影响因素形态集中规划控制限制或沿河分布示意图城市举例、华盛顿处,丘陵)、浦东新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功能区形态形态特征特征CB
15、D:经济活动繁忙,人口占地面积小,呈点商业区状或带状大稠密,部有明显分化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并趋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工业区集聚成片向于沿交通线分布侧数量昼夜差异大,建筑物高街角路口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区位选择区位选择(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占地面积大,是城高、低级住宅区背高级住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住宅区市的主要职能,工向发展宅区相联系.专业.业化后出现分化低级住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宅区地、工业区相联系三、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三、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类型类型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图示图示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特征特征由 5 个同心圆组成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心的郊区出
16、现新的核心2、影响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地租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工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3)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3、城市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专业.势吸引工业聚集(2)后期:由于用地紧、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
17、搬迁,城市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第二节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1)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等级划分: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3)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百万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中等城市(2050 万)、小城市(20 万以下)2、城市服务围: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围比较大。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5、城市等级提升的条件(1)位于我国南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
18、的出(2)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空间分布、服务种类、服务围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同一个区域,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专业.2、中心地理论(1)基本概念中心地:是指为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中心地的服务围:是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围。中心地等级:A.划分依据:提供职能种类的多少和中心地的服务围。B.划分:低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门槛人口: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门槛人
19、口越大,服务围越大。A.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25的山地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不同土壤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围发展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惯历史惯历史因素因素发展变化快社会经社会经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区区济因素济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20、使农产品位位市场围扩大。因因比较稳定素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的的自然自然变变因素因素化化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小麦牧羊)(1)农事安排小麦月份季节绵羊犁地(忙碌)1夏季在牧场上放牧23播种(忙碌)4秋季567冬季配种(忙碌)生长季节8910春季收割(忙碌)1112夏季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
21、水分条件;剪羊毛(忙碌)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2)区位优势分析分布分布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专业.气候自然地形区位土壤条件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地广人稀,租金低,本地消费量区位区位条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市场机械化科技政策生产结构主要主要特征特征优点有效合理;生产选择灵活经营方式交通发达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府鼓励扶持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家庭大农场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事安排人口少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第二节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亚洲为例)一、季风水田农业(亚洲为
22、例)1、区位优势分析.专业.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分布气候自然地形区位土壤条件区位区位条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历史条件偏好2、生产特点生产特点生产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为例)二、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为例)分布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原因原因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精耕细作,自给为主以体力劳动为主凭传统经验耕作季风水旱灾害频繁发展措施发展措施集约经营控制人口数量加快机械化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投资兴修水利稻米是居民喜爱的主要粮食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耕地少,
23、产量高,缓解土地压力水源劳动力水源充足便于灌溉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土壤肥沃平原、三角洲地带,地形平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专业.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自然地形开阔平坦(中央大平原)区位土壤深厚肥沃(三大黑土区之一)条件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区位区位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优势大条件条件社会交通航运、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经济工业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肥等条件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市场广阔,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国经营家庭经营美、加、澳、俄、廷、乌等主要主要方式国家经营中国东北、西北特征特征优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在商品谷物地域兴修水利,发展
24、灌区;农业农业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土地肥力,稳产高产;措施措施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农业商品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专业.第三节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帕斯草原为例)一、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帕斯草原为例)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分布分布自然区位条件区位区位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条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距海港近,交通便利生产生产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特点特点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合理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知识点 总结 必修 人文地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