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前语文模拟卷解析版.pdf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前语文模拟卷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前语文模拟卷解析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潍坊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考前模拟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 诗学 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
2、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
3、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
4、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得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摘编自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材料二: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哲学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立,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
5、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基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
6、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
7、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吗?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艺
8、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模仿说的基本观点。B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仅限于对古人的模仿。C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D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答案:选 B 解析:“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B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C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
9、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D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答案:选 C 解析:A 项,“必由之路”错,“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B 项,“模仿”与“创造”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 项,强加因果。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 分)()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答案:选 A 解析: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
10、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B 项,强调模仿的局限性;C 项,强调对艺术的认识;D 项,强调想象和虚构的重要性。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 分)参考答案:全文整体上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谈学习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局部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参考答案:根据朱光潜的观点,艺术家须从模仿入手,但止步于模仿,更无创造力可言。绘画是一种艺术,通过模仿人的绘画技巧,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
11、只知道一味模仿别人的技巧而不懂得创新,则一定会失败。只有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妙悟,才符合艺术作品创作规律。(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文本一:麦子黄了 刘立勤 时令进了二月,杏子的红花落地化为春泥,我们就急切地盼望麦子黄。那时节,田野里是一片金黄,迎面是扑鼻的麦香,村子里是欢声笑语,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日子呀,谁不喜欢呢?然而,最让我们喜欢、最让我们盼望的是麦子黄了的时候,枝头的杏子也黄了。高大的杏树枝叶繁茂,金黄的杏子带着满脸的红颜在枝头飘摇,宛如梅子飞过来的那妖娆的媚眼,让人有说不尽的向往和期待。可惜,地里的麦子才刚刚分蘖,
12、稀疏的麦苗虽然一日日地茂盛起来,一日日地有了颜色,就像邻家新娶的媳妇,一天天地变得妩媚,一天天地变得慵懒,好像是充满了希望,可要分娩一个新的生命,还需要很久的等待。麦子长得太慢了,慢得像是奶奶的小脚,一步一挪,一挪三寸,让人心急得要命。焦急的我们匆忙地爬上对面山上的杏树林,又攀上高高的树枝,眼睛在一片新绿的树叶里寻找。杏子终于长出来了,小得像是橡皮头,白乎乎毛茸茸的,伸手想摘一个尝尝,唉,太小了。跳下树,灰溜溜地回到麦田边,急切地看那遍地的麦子。麦子咋还没有黄呢?麦子生长得真是慢呀,我忍不住拔下一株麦苗看了看,心里是一股暖流。麦子拔节了,山上的杏子怎么样了呢?我们又爬上山,攀上树,杏子已经脱了
13、毛,而且有指头大了,颜色是脆生生的,喉结滚动,哈喇子就砸在地上。伸手摘一枚放进嘴里,那是怎么一个酸呀,酸得好像是嘴巴和下巴都没了一般。好在杏子里的杏核很好玩,像心一般的形状,乳白色。捏在指尖稍微用力,杏核的汁液喷射出去,就有了满村子的尖叫和欢笑。这时,我们更加关注田里的麦子了。麦子长,杏子也在长;麦子黄的时候,杏子也就黄了。那么,麦子怀胎了,麦子扬花了,杏子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又来到了山上,不用上树,我们就看见了枝头结满了杏子。杏子是翠绿的,和叶子一样的颜色,杏子的表面还生出了不少的黑点点。难道杏子的青春也有满脸的痘痘吗?我不明白。不过这时候的杏子可以吃了,就是酸,酸得可以掉牙齿。我们不怕,可
14、劲儿地吃。麦子终于黄了。午睡的时候,我和二傻偷偷地爬上了山,老远的地方就看见枝头的杏子也黄了。金黄金黄的,和麦子的颜色一样。不一样的是麦子的头顶上有扎人的麦芒,而杏子的脸上是红红的娇艳。就像梅子的脸,好看又馋人。刚想到这里,又怕二傻看透了心事,回头看一眼二傻,二傻高兴地笑了。笑笑的二傻说:“好看吧,像不像梅子?勾人魂呢。”我没有想到二傻也喜欢梅子,就急忙爬上树,去摘杏子。经过春天和初夏的采摘,枝头的杏子已经不多了。我想摘几个最好的杏子,晚上好送给像杏子一样美丽的梅子。可是,当我夜里揣着杏子赶到梅子家外的小河边时,二傻早就到了。梅子靠着河边的柳树吃着二傻给她的红杏子,二傻可劲儿地渲染摘杏子的艰难
15、,吹得神乎其神的,好像杏子金贵得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一般。真想走上去戳穿二傻的把戏,咬着牙忍住了。这时,梅子也吃完了杏子,二傻又拾起杏核,假模假样把它种进梅子的地里,说是五年之后,梅子就可以在门口吃到自己种下的杏子了。看见二傻那傻样,我真想第二天就把那杏核挖出来,让梅子永远吃不上他种下的杏子。遗憾的是,那一年的暑假我就离开了那个小山村,去了爸爸当兵的那个城市。在那里读中学,上大学,找工作,结婚又离婚。我常常回想起河里的鱼儿,地里的麦子,树枝上的黄杏子。我也常常想起会吹牛的二傻,想起长得像黄杏子一样迷人的梅子。尽管我一直没有和他们联系过,可我知道二傻和梅子都没有考上大学,二傻终于娶了梅子,小日子美
16、得不得了。今年麦黄的季节,我终于回到了阔别了十五年的故乡。故乡变化太大了,我虽然看见了老家那金色的麦浪,却不见了少年时那片杏子林。回想那美丽的杏子,我想看看常常想起的如同杏子一般美丽的梅子,还有那和我一起摘杏子的傻乎乎的二傻。梅子成熟得更加迷人了,二傻还是那么傻乎乎的,傻得请了十五天假,花了近千元的路费,回家收那不足一亩地的麦子。因此,当梅子唠叨他不会算账过日子时,我也补了一句:“这么远,真的不划算呀。”二傻说:“值得呢,我不光收麦子,还要摘杏子呢。”哪里来的杏子呢?我随着二傻来到河边,真的有一株粗壮的杏子树。树叶茂密,金黄金黄的杏子顶着一脸红颜,像极了少年时的梅子,勾人的魂呢。二傻说,这就是
17、当年我俩摘下的杏子种下的树,十年前就挂果了。二傻还说,十年了,每到杏子黄了的时候,我无论在哪里,都要赶回来给梅子摘杏子。二傻说罢,看着那树杏子傻乎乎地笑了,笑得很甜,笑得也很幸福。(有删改)文本二:小说的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开头用排比句式,写出了杏花落时麦子成熟的美好景象及村里人们丰收的喜悦。B小说用奶奶的小脚挪得慢来比喻麦子长得慢,突出了孩子们
18、渴望丰收的急迫心情。C小说细致刻画二傻各种“傻乎乎”的事情,是赞美他的纯朴真诚和对爱情的坚守。D小说反复叙说金黄杏子像极了少年时的梅子,隐含了对现实中梅子容颜不再的失落。答案:选 C 解析:A 项,杏花落时是二月,麦子成熟是对后来的想象;B 项,这个比喻主要是写孩子们对杏子成熟的渴望;D 项,隐含了“我”内心一直深藏的对梅子的爱慕。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头化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点明时令,是为了描绘乡村的秀美。B小说连用两个“一日日”形象地表现了麦苗生长的迅速,表现了“我”内心的焦急。C对杏子由出生到成熟各阶段细致的描述,写出了孩子们对品
19、尝杏子的向往和期待。D描写二傻把杏核埋在梅子家旁的小河边,为后文叙写二傻坚持为梅子摘杏子作了铺垫。答案:选 A 解析:不是为了描绘山村的秀美,是为了突出孩子渴盼杏子成熟的急迫心情。8.请结合文本二关于小说诗性的说明,分析小说麦子黄了的诗性表现。(4 分)参考答案:表达诗化:运用梅子妖娆的媚眼、美丽的梅子、迷人的梅子反复比喻金黄的杏子,寄托自己深沉的爱慕之情,用“麦子黄了”“杏子黄了”象征人生的成长,爱情的成熟。形象诗化:通过刻画看杏、尝杏、摘杏、送杏等情节塑造了梅子、二傻、“我”等形象,讴歌了纯真的爱情、善良淳朴的人性,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意境诗化:小说中以孩子的视角写孩子的成长,把深沉的情感
20、寄寓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创设出天真淳朴的意境,呈现出生活的质朴美。9小说以麦子黄了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加以概括。(6 分)参考答案:实指麦子成熟;关联杏子成熟;象征孩子们的成长;象征二傻与梅子爱情的成熟以及后来的幸福生活;寄寓了“我”对农村少年生活的怀念和感慨。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其弟尉屠
21、耆降汉具言状骏马监北地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介子至楼兰龟兹责其王皆谢服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会匈奴使从乌孙还,在龟兹,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
22、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其弟尉屠耆降/汉具
23、言状/骏马监北地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介子至楼兰/龟兹/责其王/皆谢服/B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骏马监北地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介子至楼兰/龟兹责其王/皆谢服/C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骏马监北地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介子至楼兰/龟兹/责其王/皆谢服/D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骏马监北地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介子至楼兰/龟兹责其王/皆谢服/答案:选 C 解析:“具言状”的意思是“(将这些情况)详细上报汉朝”,其主语应是“尉屠耆”,而非“汉”,故应在“具言状”之前断开,排除 A、D 两项。傅介子到达两个地方,一个是“楼兰”,一个是“龟兹”,“责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潍坊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考前 语文 模拟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