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文言文翻译.pdf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文言文翻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文言文翻译.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第 2 期)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新高考题,以及高考阅卷评分的实际操作,该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 1 分左右;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等,命题者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三个得分点,每个 1 分。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的句子;(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
2、子;(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方法指导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为理清句意,二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
3、、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句首:“夫”、“盖”等发语词。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3)“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现在已不用的古汉语词句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变单音词为
4、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1)“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句子语序表达出来。(2)“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对
5、古汉语中的省略句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补出被省略的语句,古汉语用语简约,前文的内容后文一般就不再重复,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3)“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为表意相同的语句。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文意。3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
6、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人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
7、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命题人一般十分看重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易造成失分。(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直接将现代汉语词义套入古汉语中,否则很容易造成误解和误译。(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
8、,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套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的意义来解释古汉语的双音节词汇。(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固定结构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义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
9、,译为“恐怕吧”)等。(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常见误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
10、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2翻译一个词应以词的古义为依据,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
11、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看翻译是否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
12、成分,如主语、宾语等。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考生应注意联系文言材料上下文语境,根据文中的情感进行判断。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1单句 文言文翻译题
13、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被动句(以“于”“受于”,“见”“见于”,“为”“为所”为主要标志)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2复句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应注意检验译文是否强加了关联词,检查译文所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
14、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注意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可以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
15、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有关的常识。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对点训练 文言文阅读 适用于新高考地区 尚书令陈蕃上疏荐五处士,豫章徐稚
16、、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帝悉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皆不至。稚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陈蕃为豫章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之免,既谒而退。蕃性方峻,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稚虽不应诸公之辟,然闻其死丧,辄负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渍绵,使有酒气,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醊酒毕,留谒则去,不见丧主。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友著闻,常同被而寝,不应征聘。肱尝与弟季江俱诣郡,夜于道为盗所劫,欲杀之,肱曰:“弟年幼,父母所怜,又未聘娶,愿杀身济弟
17、。”季江曰:“兄年德在前,家之珍宝,国之英俊,乞自受戮,以代兄命。”盗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他辞,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就精庐求见,叩头谢罪,还所略物。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遣之。帝既征肱不至及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闳,安之玄孙也,苦身修节,不应辟召。著隐居讲授,不修世务。昙继母苦烈,昙奉之逾谨,得四时珍玩,未尝不先拜而后进,乡里以为法。帝又征安阳魏桓,其乡人劝之行,桓曰:“夫干禄求进,所以行其志也。今后宫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左右权豪,其可去乎?”皆对曰:“不可。”桓乃慨然叹曰:“使桓生行死归,于
18、诸子何有哉!”遂隐身不出。(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四)1【考点:文言文断句】下列对文中蓝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既征肱/不至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 B帝既征肱不至/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C帝既征肱不至/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D帝既征肱/不至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2【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备考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 翻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