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运动规律(习题).pdf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运动规律(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运动规律(习题).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25 页 2.2 大气运动规律 一、高考考纲要求 二、主干知识结构导图 考纲要求 全国新课标卷选择题 全国新课标卷 综合题 考查角度 命题预测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气温、降水、气候的特征描述 及 成 因 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2018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选 择 题 11 题 2018 年全国新课标I 卷选择题37(1)题 1.以文字和图示材料相结合,考查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2.以文字和图示材料相结合,考查推测湿地的气候特点 1.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2.气象要素统计图的判读;3.气候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旅游的影响。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
2、选择题 6、7、8 题 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必考题 36(2)、(3)题 1 大气运动对积云、降水、自然带分布的影响;2.热力环流及天气状况;3 某植物分布的气候条件 第 2 页 共 25 页 第 一 课 时 三、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提升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
3、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的三大环节及其两大应用:(1)三大环节: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照射地面,将热量传给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以地面长波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将部分热量还回地面,弥补地面热量的散失。(2)两大应用: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解析白天的自然现象:大气的浑浊度高或空中云量较多,说明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白天的近地表气温较低,反之则高。利用大气逆辐射解析夜晚的自然现象:夜晚空中多云、阴雨
4、或大气浑浊,大气逆辐射强,还给地面的热量多,近地表气温相对较高,反之则低。(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三方面分析。(a)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b)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c)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第 3 页 共 25 页(3)运用大气热力作用解析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 大气热力作用 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直接照射处仍然明亮 散射作用 夏季
5、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反射作用 冬天阴沉的黑夜不太冷 保温作用强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沉的天空呈灰白色 散射作用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白天的削弱作用弱 夜晚的保温作用弱【真题示例】例 1(2015 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答案】D【解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地面吸
6、收太阳辐射减少,因而地表温度下降。故选 D。【课堂训练】1.下图为我国尺度较大的甲、乙两个地形单元示意因,完成下面(1)-(2)题。(1)甲地形单元典型的地理特征是()A.高寒 B.干旱 C.湿润 D.半湿润(2)有关甲、乙两地气温差异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白天:甲地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 B.白天:乙地地面辐射弱,气温较低 C.夜晚:甲地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D.夜晚:乙地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答案】(1)A (2)D【解析】(1)图示为我国尺度较大的甲、乙两个地形单元,甲地形单元比乙地形单元高 4000 米左右,且甲地地形平坦,海拔高,据此推测应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地理特征为高
7、寒。故选 A。(2)甲、乙两地海拔相差 4000 米左右,甲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因此气温较低;乙地海拔低,空气密度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但吸收的地面辐射也多,因此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夜间,甲地地面辐射弱,且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乙地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故选 D。2.逆温现象(1)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 100 米,气温降低 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
8、而上升的现象,这称为逆温现象。(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 第 4 页 共 25 页 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3)逆温的影响。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
9、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真题示例】例 2(2015 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分布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10、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1)A (2)C【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 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 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 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 错。(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 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
11、关,A,B,D 错。【课堂训练】2.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 5 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 5 时。第 5 页 共 25 页 读图,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 时、20 时大气较稳定 B.12 时、15 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答案】A【解析】由题图,本题可以采用删除法进行选择。我们都知道,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然选项 C 错误。因近地面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显然选项 D 错误。我们又知道,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
12、图中 12 时、15 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 B 错误。因此,正确选项是 A。3.大气运动(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力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作用 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大小 由气压梯度力决定(等压线越密,梯度力大)随风速
13、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第 6 页 共 25 页(2)风的形成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面风而立左边为高压,右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一个锐角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面风而立,左前方为高压,右后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真题示例】例 3(2014 年福建卷)下图示意 1 月、7 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
14、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1)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A.B.C.D.(2)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答案】(1)B(2)D【解析】本题组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地位于 15N 附近,7月份吹东风,风力为 5 m/s,1 月份吹西风,风力为 10 m/s,因此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地位于60N 附近,1 月和 7 月都吹西风,风力为 10 m/s,变化不大;地位于赤道附近,赤道是无风带,风向和风速变化不大;地位于 45N 附近,1 月和
15、7 月都吹西风,风力为 20 m/s 和 15 m/s,变化不大。第(2)题,洋流受到盛行风的影响,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北信风,洋流由东向西流动;中纬度盛行西风,洋流由西向东流动,这与图中低纬度吹东风、中纬度吹西风的分布规律相似。第 7 页 共 25 页【课堂训练】3.(2015 年四川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图中显示市中心气温高于周边的郊区,因此市中心近地面大气膨胀
16、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将近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而且市中心区人类活动剧烈,有较多的凝结核,因此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但图中显示的市中心区的气温仅比 0 稍低,所以降水的形式还是以雨水为主。大气污染物在热岛环流的作用下,在市中心上升,然后扩散到郊区降落,因此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至郊区。在近地面,市中心区为低气压,郊区形成高气压,因此容易形成由郊区吹向市中心的风,所以能将郊区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进市中心。4.大气环流 【真题示例】例 4(2017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上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17、(10 分)第 8 页 共 25 页【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以及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同时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图文材料可知,惠灵顿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加上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喇叭形的地貌,有利于风的深入。【课堂训练】4.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图示阴影地区为 7 月无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该地区 7 月盛行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关于甲、乙无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垂直运动不同 B.天气状况基本相同 C.形成原因相同 D.气候特征相同(
18、2)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我国西南地区 B.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信风 C.在丁地盛行风作用下洋流自东向西流 D.丙、丁都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造成的【答案】(1)A (2)A 【解析】(1)甲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由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多雨,气候炎热多雨;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由于空气堆积下沉,少雨,气候炎热少雨。故 A 说法正确,BCD 说法错误。(2)丙位于东北信风带,是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的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形成的;越过赤道后,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形成西北风。丁是印度洋上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
19、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形成的,给南亚、东南亚和我国西南带来降水。故 A 说法正确,BCD 说法错误。四、课堂检测 农业生产过程中,田间管理日益受到农民的重视。在寒冷的冬日来临时,华北地区的果农都要将树干涂白,而在夏日来临时,却在果树的底部铺上白色的地膜。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 12 题。1.(2018 山东烟台二模)冬季树干涂白可以 A.增加太阳辐射,提高树干基部气温 B.降低树干基部日温差,避免冻裂发生 C.增加大气逆辐射,减少树皮冻裂 D.增加地面辐射,减少虫害,利于抗寒 2.(2018 山东烟台二模)夏季在果树底部覆盖白色地膜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空气对
20、流,降低膜内地温 B.减少土壤内部水分的蒸发 C.减少蒸发,增加膜内空气湿度 D.反射太阳光照,提高光合效率 第 9 页 共 25 页 【答案】1.B 2.D【解析】1.树干涂成白色,可以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从而降低树干基部白天的温度,使树干基部日温差缩小,避免冻裂发生。将树干涂白,只能改变树干受热状况,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铺设白色地膜主要是为了反射太阳光照增加底部叶片采光,从而提高光合效率。某气象站对武汉城郊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某塑料大棚内外气温进行了逐时对比观测。下图为该气象站根据观测数据绘制的 2 月温度日变化曲线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为阴天和晴天两种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外气温
21、日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 35 题。3.(2018 河南郑州二模)表示该地 2 月晴天大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乙 D.丁 4.(2018 河南郑州二模)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A.晴天大棚内气温 B.阴天大棚外气温 C.晴天大棚外气温 D.阴天大棚内气温 5.(2018 河南郑州二模)常见大棚蔬菜生长的适宜温度大部分为 2328,上限温度为 35。2 月,该地菜农需揭膜降温的时间段是 A.57 时 B.1115 时 C.18 时前后 D.24 时前后【答案】3.D 4.B 5.B【解析】3.棚内温度高于棚外,则丙、丁两条线表示棚内气温日变化;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则丁为晴
22、天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4.图示甲气温日较差最小。依上题分析可知,甲、乙为棚外气温日变化,且阴天气温日较差小于晴天,则甲为阴天、乙为晴天;故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阴天大棚外气温,即甲。5.图示棚内气温高于 35的时间段为 1115 时左右,因 35为蔬菜生长的上限温度,则此时段要揭开薄膜降低棚内温度。下图为“某地近地面风向示意图”,甲为陆地,乙为海洋,该风为热力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面 67 题。6.(2018 江苏徐州三模)图示风向常出现在 A.北半球的白天 B.南半球的白天 C.北半球的夜晚 D.南半球的夜晚 7.(2018 江苏徐州三模)甲、乙两地此时 A.甲地降水概率较大 B.甲地高低空气
23、压差较大 C.乙地温度较低 D.甲乙间高空吹偏北风 第 10 页 共 25 页【答案】6.C 7.B【解析】6.C 依题意,此时吹陆风,应为夜晚;同时图示风向右偏,则为北半球;故 C 正确。7.B 甲地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则甲地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高空等压面向下凹,故甲地高低空气压差较大。甲地气温低于乙地,而气流下沉,降水概率小;甲地高空为低压,乙地高空为高压,则高空风向以偏南风为主 (2017 山东潍坊一模)奥兰治河以南的荒漠化地区称为南纳马夸兰(图甲),有种类丰富的多汁植物和多肉植物(图乙),这些植物只在雨季开花(每年 8 月中旬到 9 月中旬),但壮观的开花景象最长只能维持
24、两个月时间,通常时间会很短。据此完成第 8-9 题。8.南纳马夸兰地区植物花期短的原因是 A.雨季受西北风影响时间短,势力弱 B.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C.雨季受西南风影响时间短,势力弱 D.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地带,雨季降水少 9.南纳马夸兰地区多汁、多肉的植物指示的环境特点为 A.干旱的荒漠环境 B.干湿交替的热带草原环境 C.温凉的荒漠环境 D.湿热交替的热带草原环境【答案】8.A 9.B【解析】8.根据材料可知,南纳马夸兰地区的植物只在雨季开花,花期短说明雨季短。8、9 月为南半球的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此地位于 30S 附近的大陆西岸,可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而南半球盛行西
25、风为西北风。由于该地纬度低,受西风影响时间短、势力弱,因此花期短。9.多汁、多肉是植物储存水分以适应长时间的干旱环境而具有的生长习性。第二课时 三、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提升 1.气温 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陆地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14 时左右;海洋上要迟一些。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地大于凹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年变化: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8 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 2 月(北半球)。甲 乙 第 11 页 共 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理 专题 复习 大气 运动 规律 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