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监测》PPT课件.ppt
《《麻醉与监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与监测》PPT课件.ppt(1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麻醉与监测麻醉与监测荆门二医 杨吉安一、麻醉监测的安全性一、麻醉监测的安全性n n 麻醉监测是麻醉医师随时间变化认识和评估潜在生理问题的过程,是麻醉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麻醉和外科医师以及体外循环医师提供了维持和控制生理体征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支持。n n 使用恰当的监测,正确的临床判断,可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在导致更为严重和不可逆损伤以前,应该尽早地处理麻醉后发生的异常,以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二、麻醉监测的标准二、麻醉监测的标准n n 美国ASA建立了麻醉的基本监测标准,即标准和标准。n n 标准 要求手术室中必须有专职人员;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根据临床观察和病人的反应变化,随时调整麻醉处理。n
2、 n 标准标准 注重持续评估病人的氧合、通气、循注重持续评估病人的氧合、通气、循环和温度的变化。特别强调以下几点:环和温度的变化。特别强调以下几点:n n1.1.全麻时使用具有氧浓度下限报警的氧浓度分析仪;全麻时使用具有氧浓度下限报警的氧浓度分析仪;n n2.2.任何麻醉管理中都要对血氧进行定量评估;任何麻醉管理中都要对血氧进行定量评估;n n3.3.确保所有的麻醉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有足够的通气,确保所有的麻醉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有足够的通气,促进在全麻中使用潮气量和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促进在全麻中使用潮气量和呼末二氧化碳监测;n n4.4.持续显示监测持续显示监测ECGECG。至少每间隔。至少每间隔
3、5min5min确定动脉确定动脉血压,以确保足够的循环稳定。在全麻中,可以血压,以确保足够的循环稳定。在全麻中,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和听诊法检查脉搏的质量,以连通过电子、触摸和听诊法检查脉搏的质量,以连续评估循环功能;续评估循环功能;n n5.5.气管内插管要求进行呼出气二氧化碳定性监测,气管内插管要求进行呼出气二氧化碳定性监测,提倡在全麻中使用呼末二氧化碳波形和呼末二氧提倡在全麻中使用呼末二氧化碳波形和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化碳分压监测;n n6.6.在所有的麻醉中都可以进行连续体温监测。当改在所有的麻醉中都可以进行连续体温监测。当改变或预料到病人的体温变化时,应连续测量并记变或预料到病人的体
4、温变化时,应连续测量并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录在麻醉记录单上。三、血流动力学监测三、血流动力学监测n n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分为无创性和创伤性两大类。n n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采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黏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具有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的特点。n n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经体表将各种导管或监测探头置入心腔或血管腔内,连接各种监测仪或监测装置直接测定各项生理指标,并通过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获得相应的参数数据,从而可深入、全面地了解病情,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预后的评价。四、动脉压监测四、动脉压监测n n 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
5、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n n 动脉血压的数值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动脉压COPVR。n n n n 动脉压监测,又名血压监测,是围手术期最基本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项目,是反映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与做功以及周围循环的指标之一。n n 血压的测量方法可分为无创测量法和有创测量法。(一)无创测量法(一)无创测量法n n 无创测压法可根据袖套充气方式的不同,分为手动测压法和自动测压法两大类,前者包括搏动现实法、听诊法和触诊法;后者分为自动间断测压法与自动连续测压法。n n一、手动测压法n n为经典的血压测量方法,该方法所用的设备简单,便于携带,但用手法控制袖带充气费时费力,且不能连续监测,
6、不能及时反映患者血压的变化,故目前仅用于门诊及病房内患者的血压监测。n n手动测压法导致误差的因素有:n n1.袖带:袖带使用不当事导致手动测压出现误差的最常见原因。一般袖带宽度应比上臂周径大20%,袖带太窄或包裹太松,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而袖带太宽,测得的血压值相对较低。n n2.肥胖患者或婴儿测压时应注意其准确性。肥胖者手臂较一般人粗而不结实,使用标准宽度袖带,充气后部分压力仍作用于脂肪组织,故读数就不够准确。小儿袖带宽度应覆盖上臂长度2/3,婴儿只宜使用宽度为2.5cm的袖带。n n3.放气速度:放气过快易导致测量值偏低,尤其在心率偏慢时。以3mmHg/s或每次心跳放气2mmHg的速度可提
7、高测压的准确性。n n4.校对:血压计应定期校对,误差不可超过3mmHg。n n二、自动测压法n n 自动测压法又称自动化无创测压法(NIBP),是目前临床麻醉和ICU中使用最广泛的血压监测方法之一。n nNIBPNIBP的优点:的优点:n n(1 1)无创伤,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无创伤,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易于掌握;n n(2 2)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各年龄段的患者和拟行)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各年龄段的患者和拟行各种大小手术的患者;各种大小手术的患者;n n(3 3)自动测压,能够按需要定时测压,省时省力;)自动测压,能够按需要定时测压,省时省力;n n(4 4)能够自动检出袖带的大
8、小,确定充气量;)能够自动检出袖带的大小,确定充气量;n n(5 5)血压超过设定的上下限时能启动报警。)血压超过设定的上下限时能启动报警。n n应该注意的是:虽然自动测压法为无创性,但在临床中如不注意正确使用,如频繁测压、测压时间过长或测压间隔太短,有发生疼痛、上臂瘀点和瘀斑、上肢水肿、静脉淤血、血栓性静脉炎、外周神经病变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对意识障碍、有外周神经病变、动静脉功能不全及心律不齐等患者使用时应注意。(二)有创动脉压监测(二)有创动脉压监测n n一、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指征n n1.各类危重患者、循环功能不全、体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手术及颅内手术等;n n2.
9、严重低血压、休克和需反复测量血压的患者,以及用间接法测压有困能或脉压狭窄难以测出者;n n3.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患者需大量或反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时,连续监测动脉内压力不仅可保证测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且可及早发现使用药物引起的血压变化,如嗜铬细胞瘤手术;n n4.术中预计有大量失血或大量液体转移的患者;n n5.术中需进行血液稀释或控制性降压的患者;n n6.采用动脉压波形分析法或染料稀释法测量心排量时,由周围动脉内插管获得动脉压波形成周围动脉连续采血分析染料的浓度;n n7.需反复采集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的患者,为减少采取动脉血样的困难及频繁动脉穿刺引起的不适和损伤,一般也主张动脉内置管
10、。n n(二)周围动脉置管途径n n 理论上周围浅表动脉只要内径够大、可扪到搏动,均可供置管测压。n n 可根据手术部位、术中患者体位、局部动脉通畅情况以及预计留管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外周动脉。n n 原则上应选择即使由于插管引起局部动脉阻塞,其远端也不易发生缺血性损害的动脉。n n 因部位表浅、手部侧枝循环比较丰富,故桡动脉常为首选,此外依次可选用股动脉、腋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新生儿亦可采用脐动脉或颞浅动脉。n n1.桡动脉:在做桡动脉插管前可测试尺动脉供血是否畅通。清醒病人可用改良Allen 试验监测,以判断桡动脉穿刺置管后缺血并发症的危险性。n n改良Allen 试验
11、:n n(1)患者若手部寒冷,应先将手浸入温水中,使动脉搏动更清楚,且便于察看手掌部颜色;n n(2)测试者用手指分别压迫尺、桡动脉,终止血流。嘱患者将手举过头部并做握拳、放松动作数次,然后紧紧握拳;n n(3 3)放松对尺动脉压迫,但保持对桡动脉的压迫,)放松对尺动脉压迫,但保持对桡动脉的压迫,嘱患者将手下垂,并自然伸开;嘱患者将手下垂,并自然伸开;n n(4 4)观察手、掌部颜色由苍白转红的时间。若尺)观察手、掌部颜色由苍白转红的时间。若尺动脉畅通和掌浅弓完好,转红时间多在动脉畅通和掌浅弓完好,转红时间多在3 3秒左右,秒左右,最长不超过最长不超过6 6秒。若颜色恢复延迟至秒。若颜色恢复延
12、迟至715715秒为可疑,秒为可疑,说明尺动脉充盈延迟、不畅。当手部颜色在说明尺动脉充盈延迟、不畅。当手部颜色在1515秒秒以上仍未变红,说明尺动脉血供有障碍;以上仍未变红,说明尺动脉血供有障碍;n n(5 5)测定桡动脉通畅情况可重复以上试验,用压)测定桡动脉通畅情况可重复以上试验,用压迫尺动脉代替对桡动脉的压迫。迫尺动脉代替对桡动脉的压迫。n n 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如患儿、意识不清和全麻后患者,可采用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或指脉波容积描记图以判断手掌部的血流供应及平行循环供血情况。n n 另外,在老年、周围血管硬化者,无选择性地进行桡动脉插管测压,有可能造成手部供血不足和组织坏死,故对此类患者应
13、谨慎。n n2.腋动脉:有广泛的侧支循环,腋动脉结扎或血栓形成并不会引起远端肢体的血流障碍。腋动脉穿刺若发生血肿,可压迫损伤神经,应作紧急探查和减压。n n3.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外侧是股神经,内侧是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但管理不便,感染机会大,不适宜于长时间保留导管。n n4.尺动脉:可代替桡动脉置管测压,特别是经Allen 试验证实手部血供以桡动脉为主者,选用尺动脉可提高安全性,但成功率较低。n n5.足背动脉:穿刺前要了解胫后动脉血供情况,以免引起拇趾缺血坏死。方法是压迫足背动脉后观察趾甲颜色转红时间。若颜色迅速恢复,说明有良好的侧枝血流,进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是安全的。n n
14、6.肱动脉:肱动脉因缺少侧枝循环,一旦阻塞易导致前臂和手部缺血坏死,后果严重。但临床研究显示选择肱动脉穿刺测压,动脉阻塞或栓塞的发生率很低。n n(三)置管技术n n以桡动脉为例分为经皮动脉穿刺置管和直视动脉穿刺置管两种方法。n n经皮动脉穿刺包括对穿法、直入法和导丝法。n n(四)测压装置n n1.压力计测压n n2.压力传感器测压n n测压装置n n连接管道可显著影响整个测压系统的效果,硬、短、粗的连接管道效果最好。管道过长增加脉压、有气泡减小脉压。目前的要求是使用高频效应换能器,用内径2.03.0mm、长60120cm的硬质连接管,并保证测压系统内不能有气泡n n连续冲洗可有效防止凝血。
15、连续冲洗液中肝素的浓度24u/mln n(五)测压时应注意的问题n n1.不同部位的压差n n 在周围动脉不同部位测压,要考虑到不同部位的动脉压差。仰卧时,测定主动脉、大动脉及其分支和周围动脉压力时,收缩压依次升高,而舒张压逐渐降低,脉压相应地增宽。决定血流的平均动脉压从主动脉至周围小动脉则逐渐降低。n n 例如足背动脉离心脏的距离约为桡动脉离心脏距离的两倍,平卧时同时测量两处的压力,不但波形不同(离主动脉越远,由高频成分组成的脉搏波切迹就越不明显),且压力数值也有显著不同。足背动脉收缩压可较桡动脉约高10mmHg,而舒张压约低10mmHg。n n2.零点n n 采用传感器测压时,传感器固定的
16、高度应在右心房水平,即右侧第四肋间隙平腋中线水平。n n 当患者体位改变时应随时调整传感器的高度,避免由此而造成测压误差。n n3.导管口方向n n 采用动脉内置管测压比较正确的测法应该是管口方向与血流方向垂直,但临床上常难以实现。通常测定动脉压的导管口是迎向血流方向,因此测出的压力是血管内侧压与血液流动的动压之和。n n 当血流速度较慢时,管口方向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心率增快、血流速度增加以及动脉管腔由于导管插入而遭阻塞形成“终端”动脉时,可造成动脉压力波的反响、共振,使测得的压力数值显著高于实际数值。n n4.直接测压和间接测压的比较n n 直接测压和间接测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收缩压在
17、100150mmHg范围之内,两者结果相仿;超过或低于此范围就会出现差别,一般认为直接测得的动脉压比间接法略高,收缩压常常会高出520mmHg。在休克、低血压和低体温患者,由于血管收缩,差别还会增加。n n5.外科考虑n n某些情况需要上、下肢分别测压,如主动脉缩窄、胸主动脉瘤手术。前者需要比较手术前后上、下肢压力差,以判断手术效果;后者阻断后上肢监测上半身血压,而下肢监测下半身血压,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n n(六)常见并发症n n1.血栓形成n n 血栓形成多由于导管留置而引起。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加。穿刺针导管越粗,与动脉血管内径相比越大,越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容易阻碍
18、导管周围的血流而形成血栓。另外,导管的外形和材料也会影响血栓形成的发生率。n n 为了减少长时间留管拔管后血栓形成,一般主张在测压结束拔除动脉内导管时,压迫阻断近端动脉血流,用注射器连接测压导管边吸边拔,尽量吸出导管周围的小凝血块。拔管后局部加压包扎注意松紧,既要防止血肿形成,也要防止长时间过度压迫而促使血栓形成。n n2.栓塞n n 栓子多来自围绕在导管尖端的小血块、冲洗时误入气泡或混入测压系统的颗粒状物质。一般认为用连续冲洗法可减少血栓栓塞的机会。n n3.出血和血肿n n 穿刺时损伤、出血可引起血肿,一般加压包扎均可止血。拔管后若处理不当也可在发生血肿的基础上引起感染。拔除桡动脉测压管后
19、,应局部压迫并高举上肢10分钟,然后加压包扎以防血肿,通常在30分钟后便可放松加压包扎。n n4.感染n n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一般导管留置不要超过3-4天。当局部出现感染或有任何炎症征象时,应立即拔除导管。五、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五、中心静脉压的监测n n 中心静脉压(CVP)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是评价右心排除回心血量能力的指标。临床上常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来监测中心静脉压。n n(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指征(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指征n n1.1.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危重患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危重患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者需
20、监测中心静脉压;n n2.2.需接受大量、快速输血输液的患者,利用中心静需接受大量、快速输血输液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可随时调节输入量和速度;脉压的测定可随时调节输入量和速度;n n3.3.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危险性较大的手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危险性较大的手术或手术本身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如嗜铬术或手术本身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如嗜铬细胞瘤、大动脉瘤和心内直视手术等;细胞瘤、大动脉瘤和心内直视手术等;n n4.需长期输液、静脉抗菌素治疗或化疗者;n n5.全胃肠外营养治疗;n n6.经带管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者;n n7.研究麻醉药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时收集有关
21、资料。n n(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途径和方法n n1.颈内静脉n n 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三个方向进针,即前、中、后路;n n1)前路:在颈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确认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进针,针干与皮肤呈3045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静脉;也可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动脉搏动,在搏动的外侧旁开0.51.0cm进针,针干与皮肤呈3045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进针。此进路可避免发生气胸,但易误伤颈总动脉。n n2)中路:在胸锁乳突肌下端的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上缘之间形成
22、的三角形顶端处约离锁骨上缘23横指作为进针点,针干与皮肤呈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尾端进针。若试探未成功,针尖向外偏斜510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的后缘,常能成功。n n遇有肥胖、小儿以及全麻后患者,胸锁乳突肌标志常不清楚,作颈内静脉穿刺点会有一定困难。此时利用锁骨内侧端上缘的小切迹作为骨性标志,颈内静脉正好经此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穿刺时先确认此切迹,在其上方约11.5cm进针,针干与中线平行,与皮肤呈3045角进针,一般23cm即可进入静脉,若未成功,针尖略偏向外侧即可进入静脉。n n3)后路:在胸锁乳突肌的外侧缘中、下1/3交点或锁骨上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在此部位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
23、突肌的下面略偏外侧。穿刺时肩部垫高,头转向对侧,针干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刺入过深,以免损伤颈总动脉。n n2.锁骨下静脉 n n 锁骨下静脉有经锁骨下和锁骨上两种进路n n1)锁骨下进路:患者上肢垂于体侧并略外展,保持锁骨略向前,使锁肋间隙张开以便于进针。锁骨中、外1/3交接处,锁骨下方约1cm为进针点,针尖向内轻度向头端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前进。若未穿到静脉,可退至皮下,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方向。在穿刺过程中尽量保持穿刺针与胸壁呈水平位、贴近锁骨后缘。由于壁层胸膜向上延伸可超过第一肋或穿透了静脉的前后壁后可刺破胸膜及肺,引起气胸。n n2)锁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麻醉与监测 麻醉 监测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