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9高中地理 第1章 行星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doc
《(课标版)2019高中地理 第1章 行星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2019高中地理 第1章 行星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第四节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 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2.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重点) 3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重点)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 1地震波(1)分类:图中 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2)特性A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B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在地下平均 33 千米 C 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地下 2 900 千米 D 处:A 波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2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
2、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界面:图中 C 为莫霍界面,D 为古登堡界面。(3)圈层:由内向外 EF 为地核,G 为地幔,H 为地壳。3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自主诊断1 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与在陆地上的人感觉一样。( )2 2岩石圈就是地壳。( )3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 33 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3、 )- 2 -4 4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 )5 5人造地球卫星已经脱离了地球的外部圈层。( )【提示】 1. 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而在陆地上的人可以感受到横波、纵波两种地震波的影响。2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3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下平均 33 千米处有明显变化。4 地球表层水体有一部分存在于岩石圈中,形成地下水,因此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5 大气圈的厚度很厚,而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仍在大气圈中运行。只不过人造地球卫星所在处大气非常稀薄。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地球的内部圈层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7 年 1 月 4 日 9 时
4、 3 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北纬 41.99 度,东经 82.50 度)发生 3.9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思考交流】1 1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什么地方?【提示】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2 2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提示】 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3 3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提示】 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动。归纳总结 1 1地震波的特点与不连续面(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特点 分类 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较快 地震波 横波(S)固体较慢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5、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 km 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 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 900 km 处在这里,P 波速度突然下降,S 波完全- 3 -消失2.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主要特征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上地幔地幔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由岩石构成外核 地核 内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17(全球平均)1 0002 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温度、压力、密度都很大3.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标版 2019 高中地理 行星 地球 结构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