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红烛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烛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红烛 闻一多一、 教学内容分析红烛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二、 教学目标1.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理论;2. 体会
2、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3.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红烛的象征意义。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这是一摊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几年前读完闻一多先生的诗集,如今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仍然记忆犹新,这就是诗歌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作红烛。(二) 知人论世、扩充知识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
3、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2.人物经历: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3.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但对文学的深情,和寂寞的异国生活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开始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诗人的第
4、一部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4.新诗格律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文学形式方面反对以文言为主的旧文化,倡导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进行写作,胡适、郭沫若等人进行了新诗的早期创作,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自由体诗歌,强调“自由”与“自然”。后期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认为这样的创作让诗歌失去了本身的韵味,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强调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进行新的创造,鼓吹诗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强调诗歌要有平仄和韵脚,多运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注重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此后,格律体和自由体成为新诗的两
5、种主要诗体,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共同推动新诗的发展。(三) 诵读感知、赏析诗歌1.诵读感知:请同学们听音频朗诵诗歌,根据音频划分节奏,读准字音、注意各节的语速、语调、语气。2.赏析诗歌: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请分别进行赏析。明确:全诗共九节,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节为第一部分,二、三节是第二部分,第四节为第三部分,五、六、七节为第四部分,八、九节为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点出红烛、关联志向(第1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