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共10页).doc





《长亭送别教案(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教案(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相关生字词,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能够读懂全篇文章。过程与方法: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莺莺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课前十分钟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
2、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离别的戏,感受别离戏剧的千种风情,也就是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西厢记介绍】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葬,暂住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张生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小姐与红娘到寺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住进西厢房。张生从和尚那知道
3、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于是在一个夜晚,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了一首诗,莺莺也回了一首。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很漂亮,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大家束手无策。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
4、和莺莺都很痛苦。后来张生害了相思病,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并且私定终身。老夫人看到莺莺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老夫人没办法,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后来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本文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是写张生进京赶考时崔莺莺与张生的送别场面。【整
5、体感知】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把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拟好小标题。1、送别途中;2、长亭饯别;3、临别叮嘱;4、惜别目送。【莺莺形象】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并用文中的句子来证明。明确:感情变化:痛(别离)恨(功名)怕(被弃)念(羁旅)。性格特征: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体贴入微、缠绵深情、温柔贤惠、对爱情担忧(“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显示了倔强的反抗性格,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这一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摆
6、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表现了在功名利禄问题上与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五煞”这一段莺莺千叮咛,万嘱咐,说明她体贴入微、缠绵深情、温柔贤惠。“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说明她对爱情担忧,如果张生考中,他有可能称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说明了莺莺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感到悲哀,同时又做了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语言特点】1、本出戏剧表现出莺莺由痛到恨到怕再到念的心理变化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或者说
7、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明确: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2、修辞手法多种多样,这是本篇戏曲语言上的一个特征。除了这个特征外,本篇戏曲语言还有什么特征?明确: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8、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情景交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关系。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尤其是对这一艺术的最佳证明,这集中体现在长亭送别这折戏中。请同学们找出哪几
9、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并做简要分析。教师指导:如何判断哪些景物描写用了情景交融?客观存在的景物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但有时诗人在写诗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看待景物,于是在他眼下的景物便带上了自己感情的印记,好像这些景物通人性一样,和他一起悲喜与共。此时,诗人笔下的景物就不是纯粹的客观的景物,而是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带上了作者的意愿,因此这样的景物我们把它叫做意象,“象”指物象,景物,“意象”指带着作者意愿、感情的物象,它是客观的物象和诗人主观感情的结合。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意境。此时的意境就是景物和作者感情的融合,称为情景交融。同一种景物,诗人的感情不同,在景物中寄寓的感情就不一
10、样。比如同样是秋天的枫林,我心情很好呢,我就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真是漂亮啊。我心情不好呢?我就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叶,你为什么这样红呢?原来是离别人的血泪染红的,真是凄惨啊”。又比如,同样是秋天,我心情高兴,雄心勃勃,我就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心情很郁闷,我就说“风急天高猿啸哀”,还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等。又比如,同样是带着露水的花朵,我心情高兴呢,我就说“珍珠般的露珠使得鲜花更加娇艳欲滴”,我心情不好呢,我就说“感时花溅泪”,好像花朵都在哭泣呢。因此判断景物描写有没有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主要就是看这些景物有没有带着作者的感情。同时,大家要注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绝大多数
11、是出现在诗词这种文学体裁中,当然在小说中也有用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但那叫做环境描写,一般不说成是情景交融。分析情景交融,一般要注意到几点:第一,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第三,在这样的景物中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端正好】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四边静】“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
12、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一煞】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景,写内心深藏之情。【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结束语】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文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布置作业:预习等待戈多。亭送别学习目标(一)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
13、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三)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学习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一导入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板
14、书: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亭 送别 教案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