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i)有害。诲(hu)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
2、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ng)毅刚强,勇毅。任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不要。施加。(二)通假字:1女同“汝”,你。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3说通“悦”,愉快。(三)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死而后已(四)重点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4、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三、重要问题 1.第四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答: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答: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3、第八则中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答: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
5、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4、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答: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6、“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7、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答: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
6、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8、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答: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 3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9、.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答: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7、。&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
8、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一词多义】中 年间。(晋太元中)中间。(中无杂树)志 标记。(寻向所志)做标记。(处处志之)为(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w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寻找。(寻向所志)随即,不久。(寻病终)闻听说。(村中闻有此人)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sh)舍弃,放下。(便舍船)(sh)房舍。(屋舍俨然)作 劳作。(其中往来种作)做。(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
9、: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 4 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通假字】要通“邀”,邀请。【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
10、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
11、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 初极狭,才通人。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
12、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
13、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6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4、,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
15、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自我做答)&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2 文言词语 u
16、 常规词语 【蕃(f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u 词类活用 7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17、?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中考 必考 文言文 知识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