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
《24月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月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24*月迹课时1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课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镜中看月一一院中望月一杯中饮月一 河中寻月 天空望见月。寻月的过程描写得趣味盎然,尤其是那些洋溢着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语言与朦胧幼稚的审美标准,读来回味无穷,加上神话传说穿插其中,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意境。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扬了孩子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
2、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月迹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阅读后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能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文章内在联系的深入挖掘还会有难度。为此,本课教学要集中针对学习困难之处重点引导,让生体会文章的美。 教学目标: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
3、过程。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教学方法:讲授法、梳理法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单、ppt过程设计:板块一 导入新课。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2.作者资料。(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3.解题。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
4、,从文中寻找答案。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2.师生交流。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重点寻月亮板块三 研读课文。要求:月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2.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4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 课件 案例 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