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docx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A说明罗马建筑风格渐趋奢华B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C体现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D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转变2图1、图2为中国古代两个时期的形式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A贵族等级分封制的解体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C中央行政中枢权力强化D国家对地方控制的加强3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2、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4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A职责不清效率低下B分权制衡服务皇权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5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A共和制B君主制C君主立宪制D帝制6商人笃信天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德”字既不常见,也无“心”
3、符。周人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西周金文和文献中“德”字加入了“心”符,成为一个被周人反复提到的突出概念。这反映了()A天命观念逐渐淡化B宗法分封制的影响C周人不再崇拜鬼神D德的观念更趋理性7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8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该材料()A证明了宗法文化源远流长B表达以德治国的
4、政治理想C阐述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D强调秩序与和谐二者统一9史记汉书均为私家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10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有利于()A限制皇权高度集中B六部行政权的加强C强化官僚贵族特权D行政效率的提高11明初,内阁仅是皇帝的顾问助手而已。明中期后,内渐尊,但始终“不得专制诺司”、即使是明后期,内阁权力与室相几乎完全相同、但也要受到底官
5、的牵制。这说明明朝内阁( )A统治效能的不断提高B始终是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C使宦官权力逐渐扩大D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12唐初皇帝经常让低品级官吏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往往要加“参知政事、同三品”等衔,高宗以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也加“同三品”衔参加政事堂会议。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制度逐渐被废除B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C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D尚书省淡出决策体系13明代钦差中既有文武官员,也有宦官;既有临时差遣者,也有固定差遣者;既有官职崇显者,也有官职低微者。官职低微者,如刑部与大理寺的属官;还有无官职的,如“钦差旗军”“钦差舍人”等,属于卫所官兵及武职子弟。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
6、官僚体系受到冲击C中央行政效率提升D官员参政积极性高141798年12月21日,美国弗吉尼亚州通过的弗吉尼亚决议案阐释了著名的“98年原则”,即制定宪法契约的各州有权废止违宪的联邦法令。据此可知,“98年原则”的通过()A是对1787联邦宪法的挑战和破坏B是各州捍卫公民自由权的政治举措C有助于限制联邦权力的过度扩张D根植于美国长期自治的历史传统15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能说明辛亥革命()A完成了民主革命目标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构建了民主政治体制D
7、促进了共和思想传播161791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具体列举了1787年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的权利,其主要原则是“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恶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政府不能事先告诉媒体应该说什么,也不能在媒体和公众发表言论后把其打入牢房,更不能强迫某人发表他不相信的言论”。由此可见,该修正案()A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B体现出保护个体权利的合理性C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可行性D注重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17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
8、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表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A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B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C有利于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D有利于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18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19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A变化主要缘于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B西学的传
9、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C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D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20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乃不生。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任天而不参以人,所以求定而息争也。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A有利于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B解决了贵族间在继承上的矛盾C保证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D是维系殷周世道人心重要手段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因其时年号为庆历,故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改革方案分为“十事”,
10、其内容一为明黜陟,二为抑侥幸,三为精贡举,四为择官长,五为均公田,六为厚农桑,七为修戎备,八为减徭役,九为覃恩信,十为重命令。其中前五事有关吏治,后三事论富强,最后两事系前八事之运用。在反对派激烈攻击下,范仲淹不得不于庆历四年六月自请出外巡边,改革集团其他人物继之纷纷贬逐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庆历五年十一月,范仲淹被调到邓州任知州,留下了名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传达出以忧国忧民为先、不计较个人荣辱的精神品质,成为范仲淹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范仲淹在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担任知州时,采取积极有为的“荒政三策”,有效地缓解了灾情,赈济了灾民。皇祐四年五月,范仲淹
11、因病去世。范仲淹生前不经营家产,全家老小70余口只能住在官舍里为他守丧。摘编自游彪等著中国通史大师课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庆历新政”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仲淹身上闪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发展中,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和1258年的牛津条例等英国宪政史上的重要文件,是国王与贵族之间妥协的产物。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之间的一场妥协”。“光荣革命”给国王保留了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大臣任免权等,这些权力必须在议会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使用,从而使英国避免了专制统
12、治的危险,确立起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政体,也象征性地保留了君主。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案,排除了天主教教徒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废除了国王的(法律)中止权和豁免权等,至此司法权得以独立。斗争与妥协的总趋势使英国政治制度缓慢发生质的变化,使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使英国的政治文明缓慢但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发展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政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判”和妥协是美国宪政的中心内容,是“原则与妥协”的对立统一。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上往往着眼于对现实利益的承认、尊重,使之可以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
13、解决。.-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相比,美国近代民主制度的不同点,并谈谈你由此得出的启示。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14、。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三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
15、、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种新机制的进步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政治构想。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子弟、异姓
16、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国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则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材料二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中国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物历史主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交的分封制没有使人民上已根深蒂固有制成为历来的六国旧黄族仍在思念故土,且秦朝暴政开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
17、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并指出该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试卷第5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D【详解】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
18、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这促进了罗马共和政体向罗马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罗马城建设经费的来源,而非强调其建筑风格,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罗马城建设经费的来源,而非强调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根据图图示信息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做大;秦朝在地方设立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只能解释图1,与图2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58110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