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docx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汉代三公、刺史、太守等官员可以自辟属吏,被辟举的人即为举荐者的故吏。故吏一经辟置,即与举荐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说明()A门阀士族制度成熟B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C地方掌握选官之权D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2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该现象说明()A察举制的弊端引发风气日坏B秦汉时期选官渠道多样化C西汉的选官标准特别重门第D察举制容易引发政治腐败3汉书循吏传载:宣帝时,王成为胶东相,“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
2、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黄霸为颍川郡守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C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4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A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B中央集权不断弱化C治国理念的显著变化D选官的客观性增强5如表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这表明汉代时间事件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顺帝阳嘉元年(年)“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
3、通章句,文吏能笺奏”A通过考试选拔官吏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选才标准更加规范D选官制度日趋公正6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7秦汉官僚政治经历了由秦代的“王侯将相”到汉初的“布衣将相”的转变,这一变化表明()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汉初治国思想的变化C儒学地位的提升D贵族政治进一步解体8北宋中期,政府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向国家纳粟救灾的富户授予官职,但多为
4、监主簿、斋郎等,不如科考出身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B抑商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C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赈济制度D官僚体系以出身为选拔标准9两宋三百余年间,每科取士几乎都达数百人乃至上千人。两宋登科者,北宋约为61000人,南宋约为51000人。这些数字的总和数倍于宋朝以前和以后的历朝科举登科人数。两宋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反映了宋代()A科举制度的完善B民间书院的繁荣C重文轻武的国策D程朱理学的形成10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密切关系到录取与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禁止官员向考官“荐嘱举人”,以防止
5、势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员推荐考生的做法()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导致南北分卷的出现ABCD11宋神宗时的科举考试,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治终乱”等。据此可知当时宋朝()A创新制度以完善取士程序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C面临汉唐同样的统治危机D继续崇文抑武以加强君主专制12唐朝的考课制度由吏部专门负责,中央官吏和地方官吏区别考核。监察长官,包括御史和谏官的考核一般由台院长官和皇帝主持并由皇帝进行专门考核,有时皇帝也会对一般监察官进行考核。这说明唐代()A重视对监察官的考核B皇
6、权专制达到顶峰C形成完备的考课体系D监察官的地位提高13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时代统治(年)录取进士总人数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唐朝290744826宋太祖1718812宋太宗21148771宋真宗25176071宋仁宗414561112A 提倡文官制度B完善了科举制度C文学发展的结果D加强君权的需要14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由此可知,唐代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B吏部选拔了最为优秀的官吏C选拔官员途径多元D
7、政府对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15如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B监察官员的考核归属于尚书省的吏部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的科道行使监察权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16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A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17元
8、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7次,只设进士一科,后16次仅登科进士1135人,而且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基数相差极端悬殊,但名额却一样。据此可推知,元代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A戏曲艺术的发展B民族凝聚力增强C科举制度的完善D中央集权的强化18纪宝成教授认为“就形式而言,八股文也有其特殊功能,一是防止作弊,二是易于考官评审,三是更能考验出考生的文字功底”。如果仅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八股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A公平取士和选拔真才矛盾的产物B封建专制与士人自由斗争的产物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抗的产物D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妥协的产物19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明代监察御史209人中,进士出身者1
9、80人,非进士者有29人。而非进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A文化素养较高B选拔标准降低C出身分布失衡D道德水平提升20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到:“凡有政事悖潺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明清时期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规范官员行为C加强监察官的权威D提高行政效率二、材料分析题2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
10、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
11、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
12、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
13、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少贪污受贿案件。摘编自张乐贤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演变以及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评价。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D【详解】材料“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说明故吏与府主之间容易形成集团势力,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不利于拓宽人才选拔范围。因此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D项正确;成熟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地方掌握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58156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