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30【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精选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生物试题生物试题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 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朮耍保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 pH 显著降低B.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C. 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细胞外液中 K+和 Cl-的浓度D. 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不变【答案】B【解析】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会使细胞外液的 pH 显著降低,A 错误;血浆、组织
2、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B 正确;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C 错误;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不变,D 错误。2. 下列各组物质中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 C02、血红蛋白、神经递质 B. 血浆蛋白、生长激素、H+C. 汗液、尿素、胰蛋白酶 D. 呼吸酶、葡萄糖、胆红素【答案】B- 2 - / 30【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人体内环境中含有水、蛋白质(如血浆蛋白) 、激素、维生素、人体代谢废物(如尿素) 、气体(如氧气
3、、二氧化碳) 、糖类(如葡萄糖) 、离子等物质,所以 B 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属于细胞内液成分,而不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 错误;汗液是汗腺分泌到体外的液体,胰蛋白酶是胰腺分泌到体外的液体,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 错误;呼吸酶是细胞内液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 错误。3.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器官,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 内的蛋白质经过消化,通过进入血液C. 表示肾脏D. 表示的器官是直肠【答案】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
4、握内环境以及有关的四个系统,根据图中各个过程与无机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判断四个数字代表的器官的名- 3 - / 30称。4. 下图为巨噬细胞避免过度炎症反应的机制,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VEGFR-3 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B. 抑制 TLR4-NF-kB 介导的炎症反应是通过抑制 NF-kB 的作用来实现C. TLR4 的内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D. 若该细胞通过产生的溶菌酶直接杀死细菌,则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可知:VEGFR-3 表示受体,其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A 正确;过度或持续性的 TLR4 活化会引起过度炎症反应或败血症,在 VEGF-C 的刺激下
5、,通过活化 PI3K-Akt1 通路,促进TLR4 内吞,从而抑制 NF-kB 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可见,抑制TLR4-NF-B 介导的炎症反应是通过抑制 NF-B 的作用来实现的,B正确;TLR4 的内吞,是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 正确;吞噬细胞通过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细菌,该过程对所有病原体均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错误。5. 将大白鼠从 25移到 O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A. 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放松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C. 耗氧量减少、代谢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答案】B【解析】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
6、,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 4 - / 30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A、C 错误;B 正确;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其体温不变,D 错误。6. 下图示意反射弧结构,若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 a 可引起 b 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应,而刺激 b 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 a 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 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B. 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C. 刺激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D. 刺激 a 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
7、 b 使突触传递抑制【答案】B【解析】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A 错误。因为在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B 正确。因为刺激 b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所以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也是双向的,C 错误。刺激 a 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 b 不能引起 a 处产生冲动不是因为使突触传递抑制,而是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逆转,D 错误。7. 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幵放,使 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据图分析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5 - / 30A. 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B. 若乙神经兴奋,会抑制丙神经元兴奋C. 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 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乙酰胆碱和 5 一羟色氨酸是两种不同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 正确;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丙神经元兴奋,B 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C 正确;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
9、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判断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8. “内质网压力”是指过多的物质,如脂肪积累到内质网中使其出错的状态。研究发现,肝细胞“内质网压力”可抑制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引发型糖尿病。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A. 型糖尿病患者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含量较高B. 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C. 肥胖可能引发型糖尿病- 6 - / 30D. “内质网压力”导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答案】C【解析】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受体活性受到抑制,则抑制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组织
10、细胞内葡萄糖含量较低,A 错误;由题意知,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而是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被抑制,从而无法正常地与胰岛素结合,因而无法降血糖,引发糖尿病,B 错误;肥胖者脂肪积累到内质网,导致内质网功能出错,抑制了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使二者无法正常结合,引发型糖尿病,C 正确;胰岛素是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如果内质网出错将会使胰岛素的加工受到影响,D 错误。9.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通过分子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B.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可持续发挥作用C.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D. 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
11、化学本质是固醇【答案】C【解析】激素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对靶细胞起作用,A 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 错误;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C 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D 错误。10. 下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7 - / 30A.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性腺细胞C.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D. 图三可表示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
12、肝脏细胞【答案】B【解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而传出神经末梢与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是通过突触相连,所以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A 正确;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B 错误;三种方式中,图一为神经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因此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C 正确;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肝脏细胞,可用图三表示,D 正确。11.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索的量B.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
13、渗透压相对恒定C.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答案】C【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进- 8 - / 30而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A 正确;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B 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C 错误;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
14、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 正确。12.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描述正确的是A. 都能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B. 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 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 都能产生记忆细胞【答案】D【解析】细胞免疫不产生抗体,A 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 项错误;免疫细胞在骨髓、胸腺等淋巴器官中成熟,C 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D 项正确。13.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 A,
15、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 A 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C.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喊,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小鼠呼吸系统- 9 - / 30【答案】B【解析】依题意可知:第一次注射提取液 A,小鼠未出现异常反应,但再次注射提取液 A 时,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实验小鼠出现了过敏反应症状,因此合理的解释是:提取液 A 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B 正确,A、C、D 均错误。14.
16、 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吋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传递给T 细胞的过程,其中 MHC是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病原体的功能B. 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还可以发生于吞噬细胞中D. MHC-抗原复合物与 T 细胞结合后只能启动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A.大多数进入人体的病原体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但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故 A 错误B.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处理抗原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处理指使抗原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然后将抗原传递给 T 细胞;抗体和抗
17、原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团或沉淀,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 B 正确C.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形成的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 C 错误D.如果病原体是分布于内环境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 10 - / 30后,T 细胞再把抗原呈递给 B 细胞,从而启动体液免疫,故 D 错误答案选 B15. 科学家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 细胞),该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 DC 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DC 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B. 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等C. DC 细胞处理后的抗
18、原,能与 T 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 DC 细胞能激发 T 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树突状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有利于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A 正确;吞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B 正确;DC 细胞处理抗原后,能与 T 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 ,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 正确;各种淋巴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
19、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6. 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 11 - / 30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 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B. 可推测 ABA 组叶绿体中 ATP 合成速率大于 CTK 组C. 本实验中 CTK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 ABA 削弱D. 可推测施用 ABA 能使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色变
20、黄的时间缩短【答案】B【解析】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绿素含量下降,A 对;ABA 组比 CTK 组衰老,代谢减弱,B 错;ABA 组促进衰老,CTK 组抑制衰老,C、D 对。【点睛】对于信息题要明确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同时结合文字信息,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17.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B.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为其提供生长素C.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答案】C【解析】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具有促进香蕉、番茄等果实的成熟,A 错误;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的生长素由自身产生,B 错误;脱-
21、 12 - / 30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C 正确;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某一生理活动中有的激素分泌增多,而有的减少,D 错误。18.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长素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越强B. 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C. 通过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籽果实D. 生长素可以促进扞插的枝条生根【答案】A【解析】生长素具有双重性,高浓度会抑制植物生长,A 错误;顶芽会产生生长素,然后通过极性运输作用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因此摘除顶芽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B 正确;植物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会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
22、实,因此通过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籽果实,C 正确;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 正确。点睛:本题考察生长素的相关应用,这里关于生长素的双重性提醒一下,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是相对于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植株的生长情况,切记不用生长素处理不意味着植株没有生长素,植株本身也产生生长素。19. 如图甲是一盆栽植物,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效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若图甲植物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 g,则图甲植物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 i- 13 - / 30B. 将图甲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m,此时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大于 m、小于
23、 2mC. 若将图甲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在下方) ,则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处的,植物的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图乙中曲线 OH 段体现了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HC 段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的特性【答案】D【解析】植物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一般过高,抑制侧芽生长,图甲植物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 i,A 项正确;将图甲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向光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m,此时背光处生长速度大于向光处,生长素浓度为大于 m、小于 2m,B 项正确;将图甲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在下方) ,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处,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处
24、的生长被抑制,植物的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 项正确;图乙中曲线 HC 段仍表现为促进生长,只是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减弱,D 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促进” 、 “抑制”的含义。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是与生长素浓度为 0 时进行比较。图乙中曲线 HC 段虽然下降,但与生长素浓度为 0 时进行比较,仍然表现为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减弱。20. 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调查及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片草原中跳蝻的密度- 14 - / 30B.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区松鼠的种群数量C. 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上学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