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34【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精选高二语文 1212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月月考试题(含解析)高二语文高二语文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
2、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 “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 2 - / 34出来的。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
3、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
4、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 ,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保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繁荣,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包容性。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 ”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 3 - / 3
5、4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节选自段清波城和长城:中华文明的见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历史上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在影响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从而形成了长城地带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B. 在相互打交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长城地带的“民族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 ,而是在保有自己风俗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文化特征。C. 从胡服、旗袍、马褂,到五谷杂粮和磨面方法,从胡床、骡子、汗血宝马,到琵琶胡琴和歌舞杂技,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
6、。D. 两千多年来,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长城内的农业民族在长城地带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发展了农耕文化,还有着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体系,在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也推动了他们的文明进程。B. 游牧民族主导中原后,总是希望统一中国,这样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农业民族相融合,这也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 4 - / 34华民族的重要过程。C. 在魏晋以前,中原人都是席地而坐,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直到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胡人的生活习惯
7、,才改变了这种情况。D. 长城地带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起源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彼此交流,相互促进,在思想文化中已经变得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根源于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沿着长城一带向中原汇聚。B. 各民族的融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繁荣,但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化有一个过程,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C.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不仅在长城地带汇聚各民族乃至世界的艺术精品,也使中原的文化艺术例如戏剧、词、曲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8、和发展。D. 长城修建以来,在它的内外各民族就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交流,因此长城不仅是农耕和游牧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1. C 2. C 3. B【解析】- 5 - / 34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 “从五谷杂粮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有误,选项张冠李戴,第一段说“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 ,由此可知, “五谷杂粮”是中原汉族的膳食种类,故选 C。A 项,源自第一段,B 项,源自第二
9、段,D 项,源自第三段,这三项的信息与文本一致。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范围失当, “在魏晋以前,中原人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 ,传入时间没有明确说明,故选 C。A 项,源自第一段,B D 项,都源自第二段,这三项的信息与文本一致。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
10、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曲解文意, “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 6 - / 34度”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故选 B。A 项,源自第一段,文中说“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选项与之一致;C 项,源自第一段, “
11、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 ,选项与之一致;D 项,源自第三段,文中说的是“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选项与之一致。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舞台袁省梅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
12、,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可是,没人给他舞台。当他不拉二胡的时候,他就这样发问,一遍,一遍。- 7 - / 34当然,也不问别人。问谁呢?问谁谁听呢?他只问老婆孙兰。他抱怨父亲,抱怨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好了
13、,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想上舞台。去联校、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戏了。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沉重,伤感,是难心难肺了。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
14、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 8 - / 34的碟片十多年了。孙兰知道王少宏的二胡里,多了几分浮躁之气,少了纯净之感,好好的曲子,也是急慌慌得如擦过水上的石片,滑出几道涟漪,就没了。可孙兰从没说给王少宏。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是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孙兰把王少
15、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
16、是,炫耀了,嗯,是有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了呢。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再加上一点情绪,心无旁骛,人琴合一,- 9 - / 34琴曲合一,就更好了。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为孙兰的这句话。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 ,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孙兰不同
17、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4. 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王少宏虽然志向远大,并且已经被分配到省城大剧院,但是现实的无奈、家庭的责任感使他最终听从父亲的劝说回到小县城。B. 校长从心里就不喜欢王少宏的孤傲,学校、联校、县里电视台的演出都不让他参加。本文这一情节旨在表现校长心胸狭窄,打击人才。C. 孙兰听完王少宏的曲子后,先批评他炫耀,作威作福,不可一世;- 10 - / 34然后建议他,要加上一点情绪,做到心无旁骛,人琴合一。D. 后来孙兰提到了现实生活的困难,使王少宏颇为震动,促成了王少
18、宏性格的转变,使他终于面对现实;也自然引出结尾,水到渠成。E. 本文融合口语与书面语、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平易自然,体现了作者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5. 结合全文,你认为王少宏理想受挫的原因有哪些?6. 小说标题“舞台” 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DE 5. 性格上,为人不踏实,理想太高。怨天尤人,孤僻高傲,甚至瞧不起妻子。艺术上,他的音乐不完美,有浮躁之气。客观上,校长对他打击阻碍,不能给他提供舞台;父亲让他回来,小城的环境束缚了他的发展。 6. “舞台” 是主人公演奏二胡的场所;“舞台” 是主人公施展才华的机会;“舞台” 象征着艺术本身,是主人公心灵
19、寄托的空间。【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项, “但是家庭的责任感使他最终听从父亲的劝说回到小县城”有误,从文中来看,家庭的责任全被妻子担起,直到结尾王少宏才有了“家庭的责任感” 。B 项, “学校、联校、县里电视台的演出都不让他参加。本文这一情节旨在表现校长心胸狭窄,打击人才”错误,之所以写这一内容,应该是侧面表现王少宏的- 11 - / 34孤傲性格。C 项, “先批评他炫耀,作威作福,不可一世”错,从孙兰的话来看,这是贬词褒用,赞赏王少宏拉的二胡曲恣肆奔放的特
20、点。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你认为王少宏理想受挫的原因有哪些” ,这是考查梳理小说情节和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这类题目可以王少宏自身和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看。从王少宏自身来看,“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他抱怨父亲,抱怨孙兰” “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理想太高,为人不踏实,只知道怨天尤人,且性格孤傲,这是他理想受挫的原因之一;如“孙兰知道王少宏的二胡里,多了几分浮躁之气,少了纯净之感,好好的曲子,也是急慌慌得如擦过水上的石片,滑出几道涟漪,就没了”,从妻子的感受来看,王少宏的音乐不完美,有浮躁之气,
21、这是他理想受挫的原因之二。从所处的环境来看, “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好了,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想上舞台。去联校、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戏了” ,校长对他打击阻碍,不能给他提供舞台,这是他理想受挫的原因之三;如“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 ,父亲让他回来,小城的环境束缚了王少宏的发展,这是原因之四。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标题舞台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一般先理解其表面意思,- 12 -
22、/ 34“舞台”即在剧院中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然后到文中圈出与“舞台”相关的文字,如“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这里的“舞台”是指孙兰为王少宏搭建的演奏二胡的场所;由表面意思延伸,分析其内在的意思,如“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此处是“舞台”是指可以让王少宏施展才华的机会;最后要结合主旨进行延伸,如“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此处的“舞台”不仅仅是演出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应是指艺术
23、本身,指心灵寄托的空间。点睛:小说标题类的题目属于常考题型。一般考查的形式如下:标题内涵、标题作用、标题比较。对于内涵类题目,考生应抓住标题中的词语,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如“舞台” ,考生应圈出写“舞台”的句子,如妻子为王少宏搭建的“舞台” ,这是主人公演奏二胡的场所,如王少宏认为自己啥都不缺,就是缺少一个“舞台”,这里的“舞台”是指可以让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于作用类题目,考生可以从标题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主旨等的作用角度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13 - / 34【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
24、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以下简称非遗法 )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 年 6 月 1 日, 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市、市、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12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