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物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心理学.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生物心理學 科學家完成黑猩猩基因解碼【中廣新聞網 】美國的科學家完成黑猩猩的基因解碼,黑猩猩是和人類基因最近似的動物,這項研究對於解開人之所以為人這個問題的謎底,應該會有幫助。人類會站著走路及發展出複雜語言的關鍵究竟為何,科學家至今沒有確切答案,他們希望透過基因比對,一步步解開謎底,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華特史東博士說,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他和動物的差異,必然不會是單一基因所造成,而是許多因素累積所產生的變化所致。 人類和黑猩猩系出同門,六百萬年前是一家人,經過六百萬年的進化,人和黑猩猩還是有百分之96到99的基因是相同的。不過如果拿人和人之間的基因差異與人和黑猩猩之間的基因差異相比,兩
2、者相差超過十倍。研究人員分析那些改變特別快的基因,發現這些基因可能就是人類進化的關鍵。資料來源:Y染色體完成基因定序又短又小的Y染色體可不是廢物,它懷有重大的基因秘密。撰文王心瑩 今年4月,由美英兩國領銜主演、各國共襄盛舉的人類基因組定序計畫,宣佈已經完成人類基因組99%的定序工作,而另外的1%由於序列複雜、技術尚難克服,有待大家繼續努力。言猶在耳,兩個月之後就有好消息再度發佈:Y染色體完成全部的定序工作了。過去一向認為Y染色體是一團太複雜的垃圾DNA,沒有什麼重要功能,因此在基因組定序計畫中被冷落一旁;其實不只是人類,連果蠅、老鼠的基因組也沒有做Y染色體的定序。但現在Y染色體全部定序完成後,
3、竟然呈現出水晶宮般的精巧複雜,不但帶有重要的遺傳訊息,還擁有自然界中最巧妙的DNA修復機制。Y染色體基因大奇航這項研究由40多位科學家耗費多年時間協力完成,所提出的兩篇論文發表於6月19日出版的?自然?。這項做為封面故事的精采工作,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佩奇David Page領導,他先前已就Y染色體在基因層次的演化過程研究多年。其實佩奇等人投入Y染色體定序工作可說是吃力不討好,因為它的DNA序列高度重複具有這種特性的序列多半是不含基因的廢物,就表示很難精確定序,沒想到他們的大賭注竟然中了大獎。 染色體到底有何驚人之處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人類的染色體。
4、人類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為體染色體,每一對之中有一條染色體來自母親,另一條來自父親,可稱同源染色體,彼此配對如右上圖。除此之外,女性細胞中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細胞之中則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如右下圖,由於X與Y染色體大小相差懸殊,是兩性遺傳物質差異最顯著之處,因此稱這對染色體為性染色體,它們應源自一對古老的體染色體。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之間會有基因交換、重組及變換conversion的過程,以減低壞突變存留下來的機率,維持遺傳上的完整性。但是Y染色體是唯一沒有同源伴侶的染色體,只有X染色體的一半大,沒有人跟它變換及重組基因,就演化上的觀點來說,Y染色體應該會逐漸因突
5、變太多而毀壞,有人甚至預測它會在1000萬年內完全失去功能。但它真的很沒用嗎?佩奇等人認為,一定要深入了解其序列特性才會有答案。由於Y染色體上有很多重複的DNA段落,而且彼此非常類似,因此研究人員必須將DNA分成小段,再複製很多份,重複比對其間的微小差異,才能降低出錯的機率。此外,他們只取用一位男性的Y染色體樣本,以免個體間的差異產生更多的變數,徒增混淆。多虧有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基因組定序中心的威爾森Richard K. Wilson和沃特森Robert H. Waterston領導多位研究人員,花費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將全部序列定出。他們這次所使用的技術,將可應用在其他同樣困難的基因定
6、序工作上,是實驗技術的重要突破。解讀基因訊息Y染色體只剩下一小部份會與X染色體配對。解讀出來的Y染色體約有50百萬鹼基對Mb,主要由兩類序列拼湊而成,包括不含任何基因段落的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以及會表現可用基因的常染色質euchromatin;常染色質部份有23Mb,但只含有78個基因,就比例而言是很低的,也難怪過去認為它是廢物了。研究人員將Y染色體上的常染色質這個獨一無二的段落,稱為男性特有區域male specific region, MSY。MSY由三大類序列組成,分別為X退化序列、X轉位序列及擴增序列。X退化序列是從X與Y染色體的共同的祖先承襲下來的序列,可明顯看出
7、Y染色體從祖先體染色體漸次退化下來的過程。X退化序列之中還留有27個與X染色體有關的基因,在身體各處的細胞內都會表現蛋白質。X轉位序列則仍與X染色體長手臂中央的一段序列Xq21有99%的相似,應該是300400萬年前,X與Y染色體之間發生顯著的基因轉位現象由X跳到Y上面所產生,約發生在人類與黑猩猩的祖先在演化道路上分道揚鑣之後。X轉位序列中只剩下2個基因,且X與Y之間已經沒有基因的重組或轉換了,是基因密度最低、重複序列最多的部份。第三個局部,擴增序列ampliconic sequence,是這項研究最重大的發現。擴增序列裡有一大堆不斷重複的DNA段落,竟然以前所未見的迴文palindrome形
8、式存在,總共有10.2Mb,散佈在Y染色體的長手臂和短手臂上。所謂迴文,即不管從頭讀到尾或從尾讀到頭,字母順序都一模一樣,例如madam或level,而假设是寫成句子,如上海行船人船行海上,就是技巧高超的文字遊戲了。同樣原理,以迴文形式存在的基因,其兩股DNA一股從頭到尾讀、另一股從尾到頭讀,序列字母完全相同,其精巧程度可見一斑。萬一有基因發生突變,便可與另一手臂上的相近基因配對、轉換。佩奇等人發現,這種序列大有玄機,每一個擴增基因都有偶數個複本,即數目都有2個、4個或6個以上,整個Y染色體就像一個裝滿了鏡子的大廳,走進去可以看到一大堆的自己!顯然Y染色體為了克服沒有伴侶的問題,發展出極度精巧
9、的基因構造,在自己身上就有許多複本基因可供配對,所以,一條手臂上的基因,只要跟另一條手臂上的基因做轉換就行了!有了這種Y-Y基因轉換Y-Y gene conversion機制,加上迴文基因一定排成頭與頭相對或尾尾相對,那麼就算缺乏同源染色體也沒關係, Y染色體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遺傳的完整性。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擴增序列內的迴文基因幾乎只在睪丸細胞裡才表現與X轉位基因會在身體各處表現是不一樣的,顯然對於精子的形成非常重要,一旦這些基因發生問題,男性就很可能會不孕了。這是因為Y染色體從原本與X染色體的共同祖先演化下來,先經過一番退化過程,產生X轉位序列和X退化序列,然後部份的X退化序列與其他
10、體染色體上負責決定男性生殖功能的基因結合在一起,才演化出擴增序列來。歷經這麼屡次重大的基因變化事件後,與X染色體漸行漸遠,如果缺乏保命的基因修復機制,便可能因突變太多而失去功能。自然界的演化結果常常讓人不禁讚嘆,Y染色體發展出特殊的機制,加上部份基因只在形成精子時表現,為自己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價值,就不會在演化的洪流中消失無蹤了。不過,此種Y-Y基因轉換到底有多頻繁?由於Y染色體一條手臂上的迴文基因發生突變,經由轉換也會使得另一條手臂上的另個基因有所變化,而科學家只不過計算MSY上一段5.4 Mb區域的變化,就發現每個新生男嬰會與父親有600個鹼基對的差異;由於其他全部染色體的突變機率加起來也只
11、有約每個人100200 個鹼基對,顯示Y染色體的基因動態變化確實相當頻繁。在?自然?的第二篇文章中,佩奇等人還拿人類和黑猩猩的Y染色體序列來比對,在兩個物種身上都可看到同樣的轉換現象,甚至親緣關係更遠的大猩猩和巴諾布猿也有少數迴文基因。佩奇以前便曾研究前述的Y染色體分子演化過程,方法是選擇幾個DNA段落來做比較,現在有全序列在手,回頭驗證過去的推測,根本上大致是正確的。性染色體具有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許多特點,展現出近300萬年的時間裡,Y染色體透過特殊演化策略而存活下來的蛛絲馬跡。看著此般不可思議的細緻構造,想必基因組還有許多有趣的地方值得更深入研究。資料來源:人類跟老鼠是近親!13種脊椎動
12、物基因組的先驅性比較研究撰文王心瑩 今年4月,以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院NHGRI與能源部為首的國際人類基因組定序團隊,宣佈完成99%的人類基因組定序計畫,決定了其中約30億個DNA鹼基、四萬多個基因的排列方式。4月的大消息公佈過後,分子生物學家還是沒閒著,接下來6月定序出Y染色體的大部份序列、7月針對人類的第七號染色體序列進行深入分析,都是基因組研究的重大成果。然而,假设想深入了解基因序列所代表的意義與功能,光是定序仍然不夠,必得結合更進一步的分析才行。在隨後的後基因組時代中,解讀這些基因的功能便成為最重要且艱鉅的工作,許多學門也應運而生,包括蛋白組學,研究基因所轉錄出來的蛋白質種類與功能;
13、包括醣組學,研究修飾蛋白質的各種醣類與各種不同功能;更包括近年來最火熱的生物資訊學,由於實驗數據量增加神速,幸虧電腦處理速度也高速同步加快,再加上資訊科學專家設計出適用的分析工具與演算法,才使基因組知識的應用範圍越來極廣,衍生出基因圖譜的繪製、藥物篩選與研發等研究領域。除此之外,比較不同生物間的基因序列差異、繪製出演化的關係圖,一直是基因組學的另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由此更能了解自然史中生物的演化過程與親緣關係、基因在演化過程中的功能演變,以及我們人類的基因究竟從何而來、又有哪些重要之處。而繼前述兩項染色體定序成果都在?自然?刊出,8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刊物,又發表了13種脊椎動物基因組的比較結
14、果。這項仍由NHGRI領銜的大型研究計畫,結合數個學校的頂尖研究人員,比較人類、黑猩猩、狒狒、貓、狗、牛、豬、大鼠、小鼠、雞、斑馬魚與兩種河豚的DNA序列。NHGRI院長、15年來領導全球基因組研究的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認為,比較這麼多種生物的基因組,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基因組所蘊藏的訊息,也才能找出關於基因功能的更多資訊。領導這個研究團隊的NHGRI首席資深科學家葛林Eric D. Green則指出,他們在計畫中所建置的基因序列演化資料庫,是目前為止最龐大、最多樣的一個,研究人員取其中一段序列,比較多種不同生物的差異,可對脊椎動物的基因組演化過程有最初步的了解。研究人員以
15、人類第七號染色體上一段含有10個基因、大小為1.8Mb的DNA為標的,在其他12個物種的基因組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12Mb段落,做為比對的依據。而研究中的生物資訊分析與演算法的研發,由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及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等團隊參與,所有分析結果可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基因組生物資訊網站上查詢。研究人員主要著眼於轉位子的插入型態,這是一種基因組的變化方式,比較各種生物之間變化方式的不同,來決定生物間的親緣關係。此次研究最主要得到三個初步結論,一是與靈長類即人類、黑猩猩與狒狒等最親近的是齧齒類大鼠與小鼠,食肉類貓、狗和偶蹄類牛、豬反而較遠。這在過去一直未有定論,甚至有科學家分析
16、多種生物的粒線體基因組,認為靈長類與食肉類和偶蹄類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但這項最新的分析方法與之有不同的結果。第二個結果則是,在不同生物的基因組中,不含基因的DNA段落竟然沒有太大的差異。過去總認為,某段DNA序列假设是在不同生物身上有高度的相似性,一定表示這個段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而且幾乎一定是可以製造出蛋白質的基因,所以在演化中不會改變太多,以免喪失了重要功能;這類基因最有名的例子便是血紅素的基因了。以前科學家手頭上的完整基因組序列不多,常常只是拿兩種生物來比較,而此次拿了13種序列比較,才發現不含基因的DNA序列還是有高度的相似性,表示這些段落並非沒有用處,很可能帶有我們所不知道的生物功
17、能。此外,在演化過程中,各種動物的基因組會發生變化,但是變化模式似乎沒有太大差別,可能是因為同樣的變化在不同基因組中造成不同的效應,才產生了如此多彩多姿的生物世界。研究團隊建置了龐大的資料庫,他們打算要比對100個DNA段落,而現在才只做了第一段,其實要做結論還早得很,不過無論如何,他們所建立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當重要的一套系統。此外,由於定序一種生物的基因組大約要花上5000萬美元,而資源有限,如果能依照研究需要,決定該先定序那一類的生物,絕對是個好的方向。資料來源:貪吃零食 基因惹的禍? 2005年04月28日 10:38“喀嚓喀嚓這是什麼聲音?原來是半夜爬起來“補充能量的人在黑暗中發出的
18、咀嚼聲。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休閒,很多人喜歡在午夜的時候來上一份小零食;零食的種類也多種多樣。儘管知道這會讓人更難以入睡,也違背了自己的節食計劃,許多人還是覺得欲罷不能。而美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深夜貪吃零食的真正原因可能與基因有關。小白鼠實驗:某種基因變異導致飲食紊亂?自然?雜誌星期五的刊物發表了一份美國研究人員的報告,公佈了他們取得的實驗成果,同時提出,控制睡眠週期的大腦系統可能對於調節食欲和新陳代謝也有作用。 來自伊利諾伊州醫學研究機構的佛瑞德特爾克博士和他的同事發現,具有某種基因突變的小白鼠很容易吃下過多的食物,體內的血糖和膽固醇含量也很高。而且,在嚙齒動物通常處於睡眠狀態的時間裏,
19、這些突變異種小白鼠卻顯得異常興奮,它們體內兩種與食欲有關的荷爾蒙分泌都不正常。 在比較實驗中,突變異種小白鼠按正常食譜喂食,而正常小白鼠按高脂肪食譜喂食。其結果是,它們增加的重量是一樣的。而當突變異種小白鼠食用高脂肪食物時,它們的體重增加得更迅速,並且隨之出現代謝紊亂。 “時鐘基因控制人體調節食欲的大腦信號系統 通過實驗,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被稱為“時鐘的可以控制生理節奏韻律的轉化基因,它是時鐘基因組裏的一種具有這種基因的小白鼠表現出的症狀和一些超重人士相似,比方糖尿病、高膽固醇和不斷增重的趨勢;又比方,在“非正常時間內難以控制地吃東西。反映在小白鼠身上,也許是當同類睡覺的時候它們在不停的吃;如
20、果體現在人身上,可能就表現為喜歡在半夜起床“喀嚓喀嚓地嚼個不停。 醫學和神經生物學助理教授約瑟夫巴斯說:“我們對時鐘基因的所知甚少,不清楚它在人類個體中是怎麼控制食欲和新陳代謝的。但是我們已經了解到,體重的增加和新陳代謝的紊亂,包括糖尿病,都和人體內時鐘的故障有關係。身體時鐘清晰地控制著精密設定的調節食欲的大腦信號系統。 失眠和生物鐘改變可能會加重食欲失調的狀況 巴斯提出疑問:“失眠或者生物鐘的改變會使食欲失調的情況惡化,這有可能嗎?的確,有的時候,難以入睡的狀況會讓人為起床吃零食找到好藉口,而熬夜看書或者工作又往往使半夜吃東西的情形發生得順理成章。 而研究結果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复。“失眠或者
21、認為改變生物鐘,都可能會讓你更加陷入飲食紊亂,食欲失調的狀況。這個問題或許不只是你吃了多少那麼簡單。你應該注意到,自己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吃,而身體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在你吃東西的時候,你體內的系統是否準備好了代謝這些食物?如果你喜歡在半夜醒來的時候起床找東西吃,也許不只是生活習慣的問題,而是你的基因有問題。資料來源:是否疲勞基因決定 科學家發現“疲勞基因科學家發現“疲勞基因是否疲勞由基因決定有的人即便長時間處於高強度的壓力下,也不會感到疲勞,有的人卻是哪怕幹一點活就會覺得累,除了體質不同,或者習慣不同之外,還可能與基因不同有關。據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道,目前尚無任何診斷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方法,但科學
22、家們卻鑒別出了成千上萬種導致慢性疲勞綜合症的基因。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小組在50名慢性疲勞綜合症患者身上,發現了一種獨特的基因。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這一初步研究成果將來能為疲勞綜合症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途徑。通過對50名慢性疲勞綜合症患者基因組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這些患者的某些基因與同年齡、同性別健康人的基因是有差別的。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小組負責人高博士說:“我們已經鑒別出了那些不同於正常人基因的上調基因,這说明我們可能擁有了一種診斷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新方法。但高博士同時指出,他們需要對更多的病人進行觀察,以便確認這種基因鑒別方法的確能幫助醫生對慢性綜合疲勞症的確診。資料來源:2919/200
23、50615/12402612.html都是基因惹的禍? 犯罪基因犯罪的人可以說是基因讓我犯罪,我是全然無辜的嗎?生物科技於當前逐漸成為熱門且深具潛力的專業,尤其像基因研究工程,在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下,其成果讓人們對生命的起源、形式、意義都有了新的認識與詮釋。人對於生命的初始,始終有著亙古的依戀與嚮往,尋根的執著企圖在存在中確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源自於科學成果而發展出的基因決定論主張,便是以基因研究為基礎而提出的一套形上學的架構。隨著人們對基因知識的增加,有關人類行為與基因的科學新聞,往往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新聞媒體出現了人類的暴力基因、酒鬼基因、犯罪基因、同性戀基因等等內容的新聞,甚至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心理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