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翼(教学目标JIAO XUE MU BIAO ZZZ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商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H重点难点ZHOGN DIAN NAN DIAN /ZL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9|课时安排KE S H I AN PAI1课时。Hll教学过程JIAO XUE GUO CHEGN fff任务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
2、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假设繁星。而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朝诗作的魅力。任务二:学习峨眉山月歌L欣赏美丽的峨眉山2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方法点拨: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 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 .听范读,学习朗
3、读节奏、语气、感情等。4 .理解诗意: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注释: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兴盛的顶峰 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波苦不暖”,其晚境极为凄凉;李 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 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师小结:同学们丰富的积累,独到的理解,拓宽了我们对这四首诗的理解,让我们站在个性化的角 度、时代的高度解读了诗歌主题。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4、2 .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美丽景色思念之情(友人、故乡)借景抒情江南逢李龟年开元盛世深情怀念对比时世凋敝无限感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一一凄凉、萧瑟遥怜故园菊一一深沉的乡情应傍战场开一一思乡、同情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渴望和平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一寒冷、凄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一思乡、愁情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平羌:江名,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
5、巫峡、西陵峡组成。君:指同住峨眉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诗意: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静静流淌的水面上。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 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往渝州。5 .体会感情(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 李杜二(2)写作背景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 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6、。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3) 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 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4)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一平羌江一清溪一渝州一三峡”有何作用?(学生朗读诗歌, 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5)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意象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
7、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学生朗读诗 歌,讨论分析回答)明确:本文的诗眼是“思: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月”贯串整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 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6 .探究本诗的章法:明确:写景(一、二句)一一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抒情(三、四句)一一抒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7 .小结: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年轻时月夜初离蜀地的情景,连用五个地名,结构精巧,抒写离别故土亲友 时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任务三:学习江南逢李龟年1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江
8、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 .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3 .理解诗意: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注释: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江南:这里指今湖南一带。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君:指李龟年。诗意: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府里与崔九的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 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4 .品味诗情(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
9、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写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 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3)品读: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明确:“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 之处(达官贵人之家),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 “全盛日”的美好回忆。诗人虽然
10、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4)品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明确:“落花时节”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tui),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叹。把前后两相对照,大 有风光不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堪 回首。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在暮春落花时节的相逢,流露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5 .写作特色明确:(1)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虽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
11、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 中。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饱满。(2)前两句写过去之胜,后两句写现在之衰,以乐景衬哀情,“江南好风景”繁华美景时节“落花 时节”相逢,隐写世乱时艰,字里行间暗寓无限的悲叹。6 .全诗主旨明确:运用了比照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唐王朝由盛而衰变化的感慨以及对彼此颠沛 流离现状的悲叹。任务四: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L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2 .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3 .理解诗意: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
12、诗的意思。注释: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送酒:化用典故,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 而归。傍:靠近。诗意: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思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 时它虽然无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沦陷都城的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4 .品味诗情(1)作者简介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 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 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