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下学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下学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下学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前须知: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在,全媒体正在不断开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 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开展阶段。我们要增强
2、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枝术自主创新不断实 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应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 论引导能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摘编自习近平讲话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开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第6期)材料二:数据耒源:己国互联咫络信息小心(CNN 10)发右第43次方国互联冏络发凄状况筑洋拄告2008邮 2009牛 2010年 2011 年 2012年 2013坪 2014年 201s年
3、2016年 2017尔削位:削位:万人网hi改一一联M冷及率=下机M民规模一。一 K机网民占卷体网民比例2018|12)1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 原文材料进行比拟,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 息源的选项,要区分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A项,“让主流价值导向成为算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理解错误,不是让主流价值观成为“算法”,而是让主流价 值导句驾驭“算法”。应选Ao.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
4、的事件或所 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材料三第二段对中国几家主流媒体的报道都侧重于技术的创新”理解错误,材料三对中国几家主流媒体的报 道并不是都聚焦于技术的创新,对人民日报的报道,侧重于它多样化的工作室;对中国日报的报道那么侧重于它的宣传 平台的升级。应选D。2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 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中国应该如何推动全媒体的融合开展,结合文本分析如下:根据“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可知,在法律层面要依法 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监管。
5、”推动关键核心枝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 接收、反应中”可知,在技术层面要掌握核心科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 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可知,在价值观念层面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美 国各大媒体积极利用传播新科技,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价值延伸”可知,在营销层面要关 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说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 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6、应比拟。选项信息的语言 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表达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 合题干的选项。2、1. C.作为文章线索,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表达故事,使小说情节集中凝练,结构清晰;联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 借条,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交汇明暗线索,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旺与 曹老师,暗线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2 .串联小说情节,小说用曹老师来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开展;衬托(烘托)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曹老师的视角来塑造 老旺这个人物形象,而老旺之所以决定捐
7、款,也是因为受到曹老师精神的感召;拓展小说主题,曹老师作为革命烈士遗 孤的后代,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将青春奉献给瓦村,这个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解析】.此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 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此题”以下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 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此题中,c项,“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 后矛盾”错,于文无据,本文中老旺的形象前后不矛盾。应选C。1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8、干的要求,如此题:小说中那张缺角的 “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此题考查的内容,即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再看这 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此题中,故事情节由那张缺角的“借条”展开,“借条”贯穿 全文,可见,它是文章的线索;其次,这张“借条”的落款是1935年,文中说道“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 痕累累的地方”,这样的构思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最后,“借条”的设置是双线 索结构中的交汇,文中可看出“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曹老师的父亲是 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
9、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 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这些内容可见老旺与曹老师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连接了两代人。2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 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应先了 解: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 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次要人物的设置只要是为主要人物服务,其作用一般可 从以下方面着手:
10、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2.深化主题;3.推动故事情节开展;4.烘托气氛。此题中,“曹老师”这一 角色属于小说的次要人物,他的出现,贯穿了故事情节的前后,“曹老师疑感地翻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 条”、“根据曹老师的指点”、“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 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从这些内容可看出,“曹老师”推动情节的开展;其次,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是因 为他想到“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 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所以,“曹老师”的设置也烘托了老旺这
11、一主要人物;同样,这是 曹老师这一奉献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品质。考生从这几方面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要分析情节结构方面,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可以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 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开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某一物象表达某种态度, 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 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气氛,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比照。3、1. B.跟大自然说句话,也就是要懂得跟自然交流,
12、要关注大自然,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把大自然当作人类的导师, 与自然对话,学着懂得谦卑,懂得生存之道,在关注大自然中感受爱的存在。2 .第一处破折号内是插入语,插说局部看似与正文关系不大,但委婉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漠视。第二处破折号为举例 说明,以智能手机为例写人们了解气温变化的方式,表达对人不能敏感体会季节变化的感慨。第三处表列举,通过列 举人与人关系陌生化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类不关注自然,对自然于我们的意义缺少了解和交流的无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13、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此题选“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章从小鸟视角写人类的渺小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就在我们在做所谓上班或上学的活动时,在 我们前往目的地而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小鸟“已经看过了壮丽的日出” “在树枝上看到草地上一朵小黄花正徐徐打 开叶片,准备迎接阳光”,作者想写的不是人类的渺小,应该是人类对自然的漠视,缺少关注与交流。应选B。1 .此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分析标题的语法结 构,抓住关键点,理解其表层义;再结合文章内容或手法,
14、分析其深层含义,看是否有比喻象征义、指代义,是否有 双关意义,是否有主旨意义,是否蕴含作者情感;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本文标题是“跟大自然说句话”,从语法结构来看,中心词是“说”,对象是“大自然”,这里把大自然当成人来写, 表达的意思是“跟大自然交流”。解答标题含义的关键就是对“交流”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文中先写“它们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而人们对这一切浑然无知”“在他们内心的容积中有关大自然的关注越来越少”,所以 “交流”就是要关注大自然。接着作者写道“如果是这样,人会失去好多欣赏美的机会”“而美的根源在哪里呢?大 自然,只能是大自然”,所以“交流”就是要发现大自然的美。最后作
15、者写几天前,坐车去科左后旗探望重病的堂兄 朝克巴特尔时看到日出的经历,更进一步解读“跟大自然交流”的含义:“我一直想对别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导 师”“大自然教人懂得谦卑”“大自然教我们学习爱”“当你开始关注大自然的时候,爱在你的心里已经发生”。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 .此题考查分析破折号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要熟记破折号的使用规那么;然后 再结合具体语境、文章主旨,认真分析揣摩作者表达的情感、意图;最后就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逐一进行分析比拟。 第一处是两个破折号连用,前面写“大自然对我们说的话从来没有停歇过,它们有耐心”,后面以“清风”为例具体 描述大自然如何耐心
16、地与人交流,中间是插入语“如果你有这份细心体察的话”。插入语用表假设的“如果” 一词, 言外之意是说很少有人细心去体察,人们对自然漠视。第二处破折号后面内容“比方说智能手机”,是对前面的举例 说明,结合语句“可是人并不关心大自然在做什么,人的皮肤和心灵已经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分析,使用破折号作者是在感慨人对自然的疏离程度。第三处破折号后面“在超市、在大街、在车站”是列举说“这些话”的场景,“你对谁说呢”“他们将愕然”可以看出人们不仅对自然缺少关注,甚至对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都不愿去了解,破折 号的使用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此感到无奈和郁闷。【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
17、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 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 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4、1. BD2. A(1)赵用贤生气,不久发觉他是受张居正的同党王篆的指使,于是退还礼物回绝(这门亲事)。(2)想将这件事情 折衷处理,应当听任赵用贤称病辞职,而私下宽恕吴之彦。皇帝下诏听从了(他的意见)。【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
18、找前后结构 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 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方此题,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结合关键词“昔”“今”“感激”“号召”以及词语间语法关系等判断。“意气感激偶 成一二事”的意思是意气激发,偶然做成二件事。句中“偶成”的宾语是“一二事”,所以应在“偶成”之前停顿。 排除A、D项。“遂自负不世之节”的意思是就自负非凡的节操。句中“遂”译为“于是,就”时,一般置于句首。而 且“自负”的宾语是“不世之节”,所以应在“遂自负不世之节”的前后停顿。排除C项。应选B。1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
19、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 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赋税”为户部掌管。应选D。2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 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比照,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20、A项,“上疏称赞其先君臣之义而后父子之情”不正确。原文为“臣窃怪居正能以君臣之义效忠于数年,不能以父子 之情少尽于一日”,是委婉地批评张居正以为国效忠为由而不辞官回家为父守丧。应选A。3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到达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存、 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已“不久”;“指“指使”;“反“退 还,使返回”;“币”:“礼物”;“告绝”:“回绝(这门亲事) O第二句关键点:“折其衷”:“将这件 事情折衷处理”
21、;“听”:“听任”;“引疾”:“称病辞职”;“曲”:“私下”;“贷“宽恕”。【点睛】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 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 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 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
22、 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赵用贤,字汝师,江苏常熟人。考取隆庆五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万历初年,授职检讨。张居正父亲去世,朝 廷要他夺情留任,赵用贤上疏说:“我私下感到奇怪,张居正能以君臣大义效忠数年,却不能以父子之情稍微尽心一 日。国家设立台谏是为了掌管法纪,负责纠正违法行为,而如今却争辩不休地为宰相请求留任,违背公众的舆论而纵 私情,蔑视孝亲至性而提出怪异论调。我私下担忧上风日益颓靡。国家大事日益混乱。”疏奏上后,与吴中行同被廷 杖削除官籍。赵用贤身体本来肥胖,皮肉溃烂脱落如手掌大。赵用贤有个女儿许配给吴之彦的儿子吴镇。吴之彦害怕 连累自己,深深巴结张居正,得到巡抚福建之职。经过乡里之门,不对
23、赵用贤以礼相待,并且让吴镇坐在他弟弟下面, 说他是“婢女之子”,以此激怒赵用贤。赵用贤生气,不久发觉他是受张居正的同党王篆的指使,于是退还礼物回绝 (这门亲事)。吴之彦非常高兴。张居正死后第二年,用贤起用为旧职,升任右赘善。江东之、李植等争相思慕他,众 望都归向他。而赵用贤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屡次批评大臣的得失,申时行、许国等人忌恨他。适逢李植、江东之指 责申时行,许国于是竭力抨击李植、江东之,从中斥责赵用贤、吴中行,说:“过去专断独行在权贵,现在却在职位 地位的官吏;昔日颠倒是非在小人,现在却在君子。意气激发,偶然做成二件事,就自负非凡的节操,号召浮浅轻薄 而喜爱生事的人,党同伐异,欺上行私
24、,这种风气不能滋长。”于是赵用贤上疏辩白请求辞职,极力说明朋党的说法, 是小人利用这个来罢斥君子,使国家空无人才,言词很激愤。皇上不准他辞职离去,朋党之说于是从这时开始兴起。 不久,他充任经筵讲官。万历二十年(1593),王锡爵重新进入内阁。赵用贤因争辩三王同时分封的话语中牵涉到王锡 爵,被王锡爵所怀恨。赵用贤过去所回绝婚约的吴之彦,是王锡爵的同乡,当时以佥事之职当罢免,唆使他攻击赵用 贤看重钱财赶走女婿,蔑视法律废弃伦理。赵用贤上疏辩白,乞求退休。王锡爵于是进上意见说:“赵用贤轻易地回 绝,吴之彦延期揭发,都有过失。”想将这件事情折衷处理,应当听任赵用贤称病辞职,而私下宽恕吴之彦。皇帝下 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浙江省 杭州市 下学 期高三 第五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