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技术指南.docx
《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技术指南.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1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2022年9月6调查评价一般要求6.1.1 调查评价内容包括地质背景、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与人文资源等,并按照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 要求填写各类调查表。6.1.2 按照建设范围布设总工作量,划分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 明确调查内容和精度。一般调查区调查精度为1 : 25 000-1 : 10 000, 重点调查区调查精度应大于1 : 10 000。6.1.3 强化调查评价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将科学研究贯穿于调查 评价全过程。6.1.4 野外工作底图采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也可采用符合精度要 求的航
2、空、卫星等影像图。6.1.5 工程负责人应具备扎实的基础地质、地质遗迹等调查研究方面 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6.2 地质背景调查调查目的查明村(镇)及周边的岩石、地层、构造等特征、属性、空间分 布与相互关系,研究沉积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构 造作用和风化剥蚀作用等过程,说明村(镇)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 景,揭示地质开展历史。6.2.1 调查内容根据不同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内容应各有侧重。a)浙西北沉积岩区重点调查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基本层序、 沉积相、古生物化石等,研究沉积作用过程和生物演化进程,重塑古 地理环境变迁历史。b)浙东南火山岩区重点调查火山岩
3、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和产 出状态等,划分火山岩相及火山喷发韵律,识别和圈绘古火山机构, 恢复古火山活动演化过程。c)浙北第四系覆盖区重点调查沉积物岩性、厚度、空间分布、 古生物化石,以及古风化壳、化学沉积层、古土壤层、泥炭层、砾石 层等特殊岩性夹层特征,研究平原区地质开展历史,及与古人类文化 开展的关系。d)浙中盆地区重点调查盆地的岩石类型、物质组成、基本层序、 岩相组合等,分析碎屑物来源和沉积环境,研究盆地演化历史。e)变质岩区重点调查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变质变形、 形成时代等,分析原岩属性,恢复成岩环境和变质作用过程。f)侵入岩区重点调查侵入岩的岩石组成、结构构造、接触关系 等,划分
4、侵入期次,分析就位机制。g)重要构造带重点调查构造带的物质组成、变形样式、变形时 代等,建立变形序列,分析其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关系。6.2.2 调查方法a)资料。系统区域地质、物化遥、水工环调查及矿产 勘查等资料,初步了解村(镇)地质背景,编制调查评价工作底图。b)地质填图。开展野外路线地质观测、剖面测制和样品采集测 试,必要时辅以物化探、工程揭露等手段,查明村(镇)地质背景, 编制实际材料图。C)综合研究。分析村(镇)地质演化过程,编制地质图、地质 演化模式图等图件。6.3 特色地质资源调查评价地质遗迹资源6.3.1.1 调查目的查明村(镇)地质遗迹主要类型、分布与保存现状,评价其科学、
5、美学、游学价值,为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夯实科普、研学、旅游等地质文化产品开发的资源基础。6.3.1.2 调查内容针对浙江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应调查以下内容:a)重要岩矿石产地重点调查矿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形态、产状、 控矿构造和围岩蚀变等,分析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及形成和保存 过程;矿业遗迹侧重调查矿坑、矿碉遗址,矿产采冶、加工等设施和 工艺流程,矿产品的商贸历史等。b)重要化石产地重点调查化石种属及其特征、数量、组合、埋 藏特征、赋存层位,确定化石的时代;古人类遗址应侧重调查时代、 环境,遗迹中的工具(石器)、饰物、灰烬、岩画等人类活动痕迹。 结合区域古地理环境,分
6、析古生物(古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演化过程。c)地层剖面重点调查剖面出露特征、分层标志、岩性组成、地 层序列及接触关系等,研究剖面所反映的古地理环境变迁过程。d)岩石剖面重点调查岩性组成、岩石结构、岩性分层及岩相序 列,分析岩石成因类型及成岩环境特征,解读岩石剖面所记录的地质 演化过程信息。其中,侵入岩剖面侧重侵入岩相的划分;火山岩剖面 侧重火山喷发韵律层的划分;变质岩剖面侧重调查岩石类型、接触关 系、变质作用期次和时代等;沉积岩剖面侧重识别典型沉积构造、沉 积相,划分沉积韵律层。e)构造剖面重点调查各种构造带(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 面理、线理等)的物质组成、形迹特征,研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7、 划分活动期次,分析构造运动与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形成演化的关 系,反演重大地质事件发生过程。f)火山地貌重点调查火山机构的形态、喷发期次、时代和岩石 组合,以及火山岩地貌的景观类型、密度、规模、组合形式、美学价 值等,推演火山喷发和火山岩地貌形成的过程。g)岩土体地貌重点调查地貌单元的岩性、形态、规模、组合、 结构关系、地理分布,研究地貌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开展过程。h)海岸地貌重点调查各种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单体形态、数 量、组合和分布特征,研究海陆交互作用过程。i)构造地貌重点调查断块山、断陷盆、断层崖、褶皱隆起等面积、 形态、位移距离、构造性质和时代等。j)水体地貌重点调查水体流量、流速、
8、水温、水质,以及不同季 节的景观特征及其依存的地质地貌环境。其中河流侧重查明河床、阶 地特征和河道变迁历史;湖泊、潭、湿地、沼泽侧重查明成因类型和 形成演化过程;瀑布侧重查明水流落差、季节性变化、裂点形成演化 过程等;泉侧重查明水源补给、动态变化、泉水用途等。k)地质灾害重点调查灾害的类型、规模、形态、危害程度等, 分析灾害成因机理和发育特征,总结防灾治灾工程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方法。6.3.1.3 调查方法a)资料。系统全省综合性、专项性及县域地质遗迹调 查成果,初步了解村(镇)及周边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特征和成因。b)野外调查。运用地质路线观测、剖面测量、样品采集测试等 手段,查明地质遗迹或
9、典型现象点的特征、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填 写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表。c)综合研究。分析地质遗迹或典型地质现象点成因,开展区域 比照研究,评价其科学、美学、游学价值,提出保护和利用建议,编 制地质遗迹图集。6.3.2 特色土地资源调查目的摸清村(镇)特色土地资源特征,分析其利用潜力,为有效利用 特色土地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6.3.2.1 调查内容调查村(镇)土地自然性状、土壤理化指标等特征,评价土壤养 分丰缺和土壤污染程度;圈定富硒、富锌、富错、绿色无污染等特色 土地资源范围,评价其利用前景;调查特色农作物品种、产量及富含 元素情况,研究其与土壤地质背景的关系,做出适宜性评价。6.3.
10、2.2 调查方法a)资料。系统分析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质量地质调查 等资料,编制村(镇)土地资源分布图、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图、土壤 地球化学质量综合评价图等图件,基本掌握村(镇)土壤类型、土地 质量和特色土地的分布情况。b)野外调查。对具有一定面积的特色土地,参照土地质量地 球化学评价规范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有关重要农业产区的调 查要求,开展1 : 1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填写特色 土地资源调查表。c)综合研究。评价特色土地利用潜力,提出开发利用建议。面 积不少于300亩的富硒土地,鼓励按照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试行)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方法(试行)要求,开 展天然富硒
11、土地申报认定。6.3.3 地热、矿泉水资源调查目的查明村(镇)地热、矿泉水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潜力,挖掘可供 地质文化村(镇)开发利用的地热、矿泉水资源。6.3.3.1 调查内容调查天然出露泉以及地下热水赋存位置、水量、水质、水温以及 用途等,特殊类型矿泉水还需调查特殊离子含量,查明水资源利用现 状,评价不同水资源的适宜利用方式及可持续性。6.333调查方法a)资料。系统村(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水利调 查等资料,分析地热、矿泉水等资源蕴藏潜力。b)野外调查。对已发现地热、矿泉水资源或有资源蕴藏潜力的 村(镇),鼓励按照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天然矿泉水资源地 质勘查规范等开展相关调查,填写地热、
12、矿泉水资源调查表。c)综合研究。根据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食品安 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相关要求,评价地热、矿泉水等资 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提出开发利用建议。6.3.4 地质特色产业调查目的查明村(镇)有关矿产资源、观赏石、宝玉石生产加工与展览销 售,地质勘查技术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地质特色产业现状,为 创立“地质+创新创意”类地质文化村(镇)挖掘可利用的产业开展 资源和创新创意资源。634.2调查内容调查地质特色产业的类型、规模、开展历史、工艺流程及上下游产品等,评价地质特色产业的开展、创新潜力,提出进行研学、产业 文化开发利用等方面建议。调查方法村(镇)地质特色产业开展现状资料,
13、开展实地调查,填写 地质特色产业调查表,提出产业开展建议。6.4 自然条件调查评价自然地理条件6.4.1.1 调查目的掌握村(镇)自然地理的主要特点和演化历史,挖掘可供开发利 用的自然景观,丰富村(镇)特色资源类型,提升地质文化村(镇) 吸引力。6.4.1.2 调查内容调查村(镇)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景观(云海、雾淞、冰瀑、 星空),以及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等分布范围、特征和利 用现状,评价不同季节的特色景观优美度和优势特点,提出可供开发 利用的特色自然地理景观和时间节点等。调查水源类型、水质、水量、 用途等,评价不同水资源的可利用方式和可持续性。6.4.1.3 调查方法系统分析农业、
14、林业、水利、环境等相关资料,开展补充调 查或季节性调查,基本掌握村(镇)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气象景观、 植被类型、环境舒适度、水资源等特征,填写自然地理调查表,评价 自然环境质量及开展趋势,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6.4.2 环境地质条件调查目的掌握村(镇)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分布范 围及危险性,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保障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及开展 安全。6.4.2.1 调查内容调查村(镇)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如地质灾害、 地方病、水土污染等)的类型、位置、分布范围及威胁对象等,研究 不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演化历史,评价环境地质问题风险等级,预 测开展趋势,提出防控对
15、策建议。6.4.2.2 调查方法系统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县(市、区)地质灾害风险 普查、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质调查、 土壤污染详查、地方病防治等资料,基本掌握村(镇)环境地质条件 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区域,针对性开展补充调 查,填写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表,评价地质问题危险性,提出科学防治 建议。6.4.3 特色生物资源调查目的摸清村(镇)特色生物资源,丰富村(镇)特色资源类型,服务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开展。6.4.3.1 调查内容调查村(镇)珍稀或具有观赏性的动植物种属、保护级别、基本 特征、分布区域及保护利用现状等,针对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给予简 单
16、说明,分析其立地地质背景,提出保护利用建议。6.4.3.2 调查方法系统村(镇)及周边动植物等特色生物资源相关资料,基本 掌握村(镇)特色生物资源的类型、分布范围和特殊用途等,开展特 色生物资源(如珍贵保护动植物、特色名贵中草药、景观植物、特色 动物等)的补充调查评价,填写特色生物资源调查表。6.5 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调查评价6.5.1 社会经济6.5.1.1 调查目的查明村(镇)社会经济状况,综合评价村(镇)自身开展和与周 边协同开展的潜力,以及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开展的可持续性,增 强资源开发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6.5.1.2 调查内容调查村(镇)的地理交通、人口规模(包括户籍人口、
17、常住人口、 人口结构)、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卫生、信息网 络等)、服务设施(住宿、餐饮、游客中心等)、房屋建筑风格、产 业情况等,评价各类设施的特色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利用、改造、 建设建议;分析产业开展潜力,提出开展建议。目次弓I言1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33.1 地质文化村(镇)33.2 地质资源43.3 地质遗迹43.4 特色土地资源43.5 地质特色产业44总那么45选点论证55.1 选点条件55.2 可行性研究66调查评价76.1 一般要求76.2 地质背景调查76.3 特色地质资源调查评价96.4 自然条件调查评价146.5 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调查评
18、价167筹划设计187.1 一般要求187.2 地质文化主题设计187.3 科普展示系统设计187.4 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设计217.5 地学产品开发217.6 人文产品开发237.7 “地质+”产业规划248建设实施及运营管理248.1 建设方案编制248.2 建设基本要求258.3 运营管理与数字化建设26调查方法系统分析村(镇)美丽乡村建设、文旅、交通、人口、统计 年鉴等资料,采用问卷发放、会议座谈、现场走访等形式开展补充调 查,评估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产业开展潜力和地质文化村(镇)建设 开展的可持续性,填写社会经济调查表。人文资源6.5.2.1 调查目的掌握村(镇)人文资源特点和开展历史
19、,建立人文资源与自然资 源之间的协同开展关系,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丰富地质 文化村(镇)内涵。6.5.2.2 调查内容调查村(镇)物质文化资源(革命遗址、祠堂、庙宇、牌坊、碑、 塔、特色服饰等)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农业活动、民俗活动、特色饮 食、文学作品、民间艺术等)的类型、特征及保护利用现状,评价各 类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分析不同人文资源的历史渊源,提出开发 利用建议。6.5.2.3 调查方法系统分析地方志、族谱、古籍古典等资料,采用问卷发放、 现场座谈、乡贤走访等形式开展补充调查,加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的经济开展类型、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等比照研究,分析村(镇)历 史开展与自然环
20、境变迁的关系,填写人文资源调查表。7筹划设计7.1 一般要求7.1.1 筹划设计应整合地质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资源等 各要素,将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 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确立村(镇)地质文化主题,明确建设模 式。7.1.2 筹划设计内容应包括地质文化村(镇)Logo、科普展示系统、 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地学产品、人文产品等,做到“有景可游、有 物可看、有品可尝、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提出“地质+ ”产业发 展建议。7.2 地质文化主题设计深度挖掘村(镇)地质演化史或矿业开发史,融合村庄开展史, 形成独特性的地质文化主题,提炼鲜明的主题语,设计能充分
21、反映地 质文化主题的Logo。7.3 科普展示系统设计7.3.1 标识牌包括指示牌和科普解说牌(地学科普、其它科普)。标识牌风格 新颖、大气、美观,色彩协调、融入自然,同类型标识牌风格和样式 规范统一。7.3.1.1指示牌a)标志牌(碑):分为主标志牌(碑)和副标志牌(碑)。风 格应表达地质文化主题,主标志牌(碑)内容应包含地质文化村(镇) Logo和“XX地质文化村(XX地质文化镇)”字样。b)总览牌:图面内容重点表达村(镇)、道路、服务设施分布, 典型资源、主要景点位置及名称,研学路线分布等,文字及图示内容 简洁明了。c)交通引导牌:分为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两类。外部交通引导 牌应侧重标识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地质 文化 建设 技术 指南
限制150内